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听于晓非先生导读《金刚经》之一

听于晓非先生导读《金刚经》之一

作者: 夏小米米米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16:48 被阅读182次

笔者注:《于晓非〈金刚经〉导读》是笔者在喜马拉雅平台第一次花钱买的学习音频,听过几次以后,果然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随便听听的平凡货色,不认真听完全不知所云,认真听了也是一知半解,故荒废多时。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浪费一分半毛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美德。下定决心,边听边记,好好学习宗教文化,也与阅者广结善缘。不要期待日更,也可能没有月更,一切随缘!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有一个“轴心时代”理论,他总结三千年人类文明史,认为对人类文明影响力最大的思维圣哲是:苏格拉底、释迦摩尼、孔子、耶稣。

特别是到了近代,当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文字之后,对西方哲学和思想大师,佛教都产出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非本质主义就深深地受到了大乘佛教中观学派思想的影响。佛教在当今,他的影响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从亚洲到欧洲到美洲。虽然佛教诞生了2500多年了,但依然生机勃勃。

《金刚经》的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中现有6个汉译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鸠摩罗什(姚秦)、菩提流支(元魏)、真谛(陈)、达摩岌多(隋)、玄奘(唐)、义净(唐)的译本。

在这6个汉译本当中,鸠摩罗什、玄奘和义净法师的译本,是公认译得最好的译本。

从汉地流传的广度来说,鸠摩罗什译本则独占鳌头。

 

“般bō若rě”和“波罗蜜”

般若和波罗蜜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词汇之一。

波罗蜜Pārami是梵文的英译,而不是意译,为什么不意译呢?

玄奘大师总结有5种情况不意译——

秘密故不译:箴言咒语等通过音声传递能力,不需要了解其中的意思的,故不译;

多译故不译:梵文词中有多重含义,很难选择其中一个含义来翻译,译则挂一漏万,故不译;

此无故不译:梵文词所表达的事物或含义,在汉地没有,没有词可对应,故不译;

顺古故不译:顺从古人的翻译,不再意译;

生善故不译:这个词能升起人们恭敬的心而不直接意译,而音译。

波罗蜜属于此无故不译和生善故不译。释迦摩尼先生特别热衷于讨论一件事——波罗蜜Pārami,而这件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语中没有一个词可以和Pārami完全对应,因此,译者都选择音译而不意译。

 

差异是文化的价值

现在很多人研究国学,喜欢用所谓文化共性去表达儒家、道家、佛教,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三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于三种文化背后某种相通的东西,甚至是相同的东西,再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三种文化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似乎孔子、老子、释迦摩尼3个老头在说同一件事,只不过说的角度方式有点差异而已。

寻找共性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深深的文化心结,让儒家、道家、佛教讲得听起来像一家,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后,更是出现了“五教一统”。更有甚者,提出了“万教归一”,也就是人类一切的思想家似乎都在说同一件事情。这种寻找文化共性的思想方法存在并非常强烈。

而于晓非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并不应该表现在他与其他文化的共性上,而恰恰表现在他与其他文化的文化差异性上——差异是价值!

比如说,我们学习佛教,那什么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释迦摩尼讲的道理和思想,孔子和老子没讲过,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讲过,耶稣和穆罕默德没讲过,康德和黑格尔没讲过,牛顿和爱因斯坦没讲过,是释迦摩尼先生一个人讲了的。

差异才是文化的价值,差异才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而不是共性。

(本文根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音频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于晓非先生导读《金刚经》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ws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