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大井坡乡.西毛安村的这个周末是Bigday。组织了村民大聚会,俺们村建立80年了。
村里出生成长的几代人回家喽!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老爸作为那一代有文化的人走访了村里的若干老人家、查了资料写了村史,致了开幕词。(开幕词翻到本文底部)老爸手稿写了、改了再誊抄,70多岁的老人的认真态度……人类浅薄语言无法形容。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多少年一起长大的发小、闺蜜、邻居……聚在一起拍照留下美美的瞬间。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哥哥也是活动组织工作人员;老妈只管找人聊天、摆Pose;姐姐负责,留下精彩瞬间;此刻的我只有后悔没回去。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这个大事是需要认真用心记录的……
看着照片时光机一直放到了最早的记忆
走得再远,都深爱出生成长的那片热土
离得再久,经常会想起那个院落和窑洞
内心送出无数祝福,
每一张照片都放大看了好几遍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很多人回到这片土地百感交集
看每一张照片中的人物,我都在搜索记忆中的Ta位置、Ta家的人、甚至有Ta家的菜园、果树和故事……
很多人和事记着,源于近十年父母和我住一起,老家的信息自然就会有很多。
记着村里的点点滴滴也算是传承
老爸致开幕词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我们西毛安村建村80年来首次大聚会,在此首先倡议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我们建村以来已故的各位老前辈。(请全体起立,默哀!......)
下面简要介绍咱们村发展过程及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因为没有材料记载,只是走访一些年长者回忆,有的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建村
咱们村大约创建于1938年,距今正好80年,当时叫“驼场壕”。据说这里是通往外蒙古的驼队休养生息的驿站而得名(营盘的遗迹还在村西南,人们称“灰堆”),解放后改为西毛安。建村的创始人有孟付红、蔺银罗、胡桃气、杨蛮仁、邬喜才、王金、王五等几家。村里第一口吃水井是蔺银罗所凿,供全村人享用;唯一磨面石磨是杨蛮仁、孟付红两家所置,供全村人无偿使用。这些老前辈们发扬了“碾磨千家用、吃水不用问”的优良传统,同舟共济,互相帮助,这些美德愿我们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请我们村唯一健在的创始人之一、92岁长寿老人胡三亮相!......请80岁以上在场的老人亮相!)
建村后至解放前的十多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乡亲们饱受了国民党杂牌军(如清剿团、十二旅、蒙古军等)还有小股土匪的欺凌掠夺,年轻的女子抹黑脸、戴毡帽、藏菜窖里避难,有骡马的人家要牵出外地躲藏......这里就不多讲了。
发展
1950年解放后,约三四月份“废保建政”(即废除过去的保甲制、建立新政权)咱们村被划为第三区第五行政村,废保建政第一次会议在咱们村举行、推选董付为村长,推选李茂盛老人行政村粮秣(即负责行政村后勤工作)时年22岁,是咱们村第一批第一个进入国家机关行列的工作人员。建村后,村的群众组织是村主任,村代表邢招银、武广宏两老人家系第一任,主要负责村内各项事务,包括各家各户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夫妻吵架等等。邢招银老人家是村里唯一的识字人,兼任教民校(即成人识字)、读报员(集中读报纸),曾写过新闻报道题为“生产自救模范,武占宏打莎蓬过万斤” 刊登在当时的内蒙古日报,为便利群众购买日用品还办起了供销社的代销点等。
当时开会上民校、听读报等集体活动的喊话人是大嗓门武占宏老人,手拿铁皮喊话筒,站在房顶大喊:“乡亲们,今天晚上开会,地点是×××家……”无偿服务。
解放后,创办第一批公办学校,我们村是其中之一,周围老圈滩、宋毛安、曹碾壕、中毛安等村的学生在这里就读,第一任教师是咱们村苗万库老人,以后为外地调来的,先后有李成仁、孙友三、王贵生、赵青山等,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差,茅庵房、大土炕,四个年级挤在一大土炕,摆着各色各样高低不平的小炕桌,每个桌挤三四人,一个年级听讲课,其余三个年级低头做作业……,一字不识的武拴宏任第一任学委负责协调学校与村里的一切事务,动员学生入学、安排教师的生活等,均是免费服务。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培养出了我们村第一批秀才,走出家门到外地工作、支援祖国建设,他们是潘秀江(旗政府工作)、邢全(内蒙古水利厅),李茂峰(旗供销社)、胡录(旗邮电局)、郭珍(教师)。(请在场的亮相)
当时咱们村还有一支文艺宣传队。当时称剧团,第一任团长是王成锁,导演兼主演是邬喜才,主要演员有:杨志诚、李茂峰、邢全、胡录、武璧、武生斌、郭珍,女演员有张荷女、刘叶女、李金女、刘月英等,乐队有王成锁、孟三、刘三、武占宏等,演出节目为结合当前形势,自编自演,结合二人台小戏,春节前排练,磨房为排练场地,春节后自备行李、道具、服装,徒步到周围村庄巡回无偿演出,很受当地群众欢迎。(以上所说的无偿服务人员均出于自愿,多少年来没有任何怨言,可见当年人们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值得我们延续传承。)
咱们村参加解放军保家卫国的有:蔺永录(系解放战争时参军),解放后参军的有:武生斌、霍瑞、邢付才、邢贵才、杨兴宽、霍丙义、武春茂等。
咱们村第一个妇女老党员马二果。
1955年合作化成立了农业社,第一任社长为王成锁,会计邢玉莲(系呼市学生支援边疆)以后相继有胡万小、苗五、苏秀等;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生产队,队长有武生斌、刘当柱、苗五、胡有生、刘有苍等,这些领导带领群众做了大量突出的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大口井,发展水浇地;牲畜改良,养大个儿骡子;铁车换胶车,以后又购进小四轮、建大榨油房等。需要特别一提的是:1967年,用畜拉水车改装柴油机带动石磨,在当时来讲是了不起的一个创举,彻底告别了牲畜拉磨的历史,大大提高了磨面的效率,解放了马、驴的拉磨苦力,提高了面粉的质量。当时改装小组为:刘三、邬喜才、孟二、潘三、武壁,周边生产队来参观效仿。
幸福生活转折点
那就是92年发起的通高压电工程,当时争强好胜的胡有生是乡供电站第一任电工兼站长,又是本村生产队长,为了少积资、早上电,四处上下穿梭式奔波,厚着脸皮求乡镇机关赞助,是周围村庄摊派最少、上电最早的第一村。通电的那天,晚上恰逢冬至节气,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凑了几句顺口溜:
九二冬至不平凡,银线腾空照茅庵,农家告别无电史,数九寒天心头暖。
恢复高考后,陆续走出的工作人员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十多人,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有的官做到了处级、有的熬到了司局级、有的是大型企业的总裁、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也有高级技术人员,有的是著名律师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改革开放后,又走出一大批农民工,经过多年艰苦拼搏,个个发家致富、家家达到小康水平。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吃穿无忧,每天跳广场舞、扭秧歌、唱山曲,尽享天伦之乐。
综上所述一句话:
家居城市住楼房,出门开车到处逛,回首经历八十载,一年更比一年强。
很多前辈已经过世,他们的后辈听到这些故事和事迹,感动满满。有人主动和父亲说,要不是您,我们不会知道第一口井是我爷爷凿的……很多在场被点名的乡亲们,也是非常荣耀的。
(从演讲角度分析,老爸是天才演讲家。讲故事、感过祝、结构分层……都是套路)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 俺们村300多村民大聚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