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当年曾花费巨大精力给“江南名妓”柳如是做传,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放在现代估计也不一定能被接受,但陈老不仅做了,还一如做历史的严谨做的很好,电影《柳如是》许是在此基础上拍摄的。
电影中,柳如是自幼被卖去学艺,学成后又被辗转卖到各个有钱人之家,最终在类似“艺妓馆”的地方落脚,和江南才子陈子龙相恋,但待陈考取功名之后,因要前去赴任,而柳如是的身份使后者畏怯了,尽管当时柳氏已经脱籍从良,于是相伴五年的俩人自此分开,柳氏自是伤心不已也无奈何。
当时时值明末清初,大明朝廷腐败昏聩,清军虎视眈眈,士子群情激愤,柳如是“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的豪壮拳拳之言被当地耆宿钱谦益看到激赏有加。
当时柳如是刚和陈子龙分别,情绪悲愤,不平于不被世人平等相待的世风,也有赏识她才能的友人给她介绍当地青年才俊,但柳氏只佩服钱牧斋的学识。后者虽饱读诗书兵法,但因被弄臣排挤,二十多年只好整天舞文弄墨、报国无门,眼看江河倾覆,也无计可施,俩人算惺惺相惜,终于在一番好事多磨之后喜结连理。而且钱牧斋一反当时聘娶风尘女子半夜偷偷接走不大操大办的习俗,而是采取匹嫡之礼,即明媒正娶,对柳如是的尊敬可见一斑。
这边战事不断告急,崇祯帝自缢煤山,南明建立,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遍地风流的江南顿时血流漂橹,钱谦益临危受命任礼部尚书,殚精竭虑,但无奈大势已去,而且他又一次违背当时人的看法,献城,电影中说他是为了保存儒学孔礼,减少无辜百姓的伤亡,未看书,此处存疑。后其又做贰臣,剃发去清廷做官,这些做法被一向看中气节的文士很是气愤,柳如是也拿韩世忠和梁红玉的壮举来诘问钱牧斋,但后者一意孤行,不过没过多久也告老还乡,并且暗中资助反清人士,以及后来退居台湾的郑成功也是他的学生。他本人也因此事被告发而入狱,但柳氏一直为他奔波,后来终于免于死罪,俩人自此隐居不出。
电影结局自此完结,据说钱牧斋死后,家人争产,柳氏被迫自缢而亡,一生历经坎坷。
俩人相差三十六载,共同生活二十余年,在普遍不长寿的古代,尤其俩人身份,走过如此之长路,又经历家国变迁,个人也渡劫无数,真是值得好好了解。
虽然现在也不知道陈寅恪先生为何要为柳如是做传,但那个时代的先生普遍学贯中西、温文儒雅一直为我们所艳羡,尤其他们在山河倾覆之际当仁不让、奔走呼号、以笔为枪、以言救世的壮举已然成为传奇,那也是一个如春秋战国一样百家争鸣的时代,人才辈出,当下我们对院士的普遍敬重也是如斯。中国文人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以文论政自然就是传统,家国天下的感情也较其他国家重,时移世易,就当下“公知”普遍被骂得狗血淋头还有什么话好说吗?
在毕业找工作之际,我想了很多,坚持做自己、追求理想抱负自是很难很难,但放弃更难,曾经也灰心丧气以至绝望过,但出于热爱,一次次自我唤醒,“一切能使我温暖的,都是我的意义”。有这些先生的陪伴,我又怕什么、担心什么呢,而且自己吃的这点苦、受的委屈和他们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但他们未尽的抱负则值得自己好好继承衣钵,可谓“任重而道远,不可以不弘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