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期越来越近了,虽说因为本地疫情日益严重,不知道到时候还能否顺利回国,但我也数算着日子,开始收拾整理起来。
首先想到要“处理”的就是书!看着满满一书架的书,不免心生感慨。有一半的书是前两年往返于两地时从国内“人肉”背过来的,辛苦自不必说,最难舍的还是对这些书的喜爱。
整理书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几本《Tree House》,顺手捡起读了起来,没想到好像淘到了宝,这两天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着。看着他俩坐在沙发上,静静地捧着书,但脸上的表情千变万化,甚至“龇牙咧嘴”笑出了声,儿子读到有趣的篇章更是忍不住跑来跟我分享。读完一本后,两个孩子一致要求我回国后一定帮他们补齐这套书所剩下的几本。
我揶揄他们道:这几本书放了一两年没见你们感兴趣,现在要处理掉了你们才发现是好书呀!
真是应验了老话,拥有的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宝贵。我又想起另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这种情景倒是比较接近,书常在眼前没有想读的欲望,而当意识到书很快“到期”了,趁着书还在手边,必须赶紧把它读完了。
但是我向来不喜欢借书,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借过的书也不多,倒是喜欢买书,喜欢有属于自己的书。小时候常买一些故事、小说、文摘等月刊,即使在八九十年代,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好,但两三元一本的书好像没有觉得特别贵,挺舍得买。
渐渐长大后,升学、工作,网络也越来越发达,书却是越看越少了,当然买书也少了。再后来成了家,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发现买书的欲望慢慢被重新激起,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有个朋友戏称:买书是有瘾的!我深以为然!一年多的时间,我家里半面墙的书架就已经满满当当,其中童书居多。不少亲朋好友到我家后,都感叹我家书多。后来搬了新家,我定做了五个小书架,分别放在了客厅、房间的各个角落。即便如此,买书的冲动仍然停不下来,特别是到某网的“书香节”,书更是一买就是一箱,人民币购买力的强大总是在此时体现出来。家里书满为患,不得不隔段时间清理一下。
来到大马后,除了购置日用必需品,我最迫切想要做的就是把书架装满。然而在国内买书的“瘾”在这儿却发作不起来,我慢慢悟出“买书有瘾”还得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书不能太贵。我通过各种正规渠道比较,发现大马的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价钱基本是国内的两倍,甚至更多。从十年前开始,只要我们全家一起逛商场,书店是必到的场所,而在大马,我却不敢带他们逛书店,因为我不忍拒绝小家伙们买书的请求,同时又为花大价钱买书而肉痛。
这些年来在几个国家生活居住,发现中国的书居然是最便宜的,除了印度。欧美国家自不用说,新加坡的书也贵,就连泰国、马来西亚的书都让我很少下得手去买。每年学校指定的书本费都需花费好几百。
每当在国内听到或听说有人嫌书贵不愿意买,或者觉得买书浪费钱时,我都不由得心有些许怨气。书本(不管只实体书还是虚拟书)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书的价钱也可或多或少地反映一些价值观。如果一个地方的书本价钱太低,特别是相对于其它消费品而言,是否意味着此地对知识的价值认同也偏低呢?
我常常感叹,我大天.朝的书如此便宜,很多人却以为理所应当甚至不以为然,不知道是印(盗)刷(版)业太发达,还是文人不值钱?抑或是知识不值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