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西风晓看文集
【分享】:《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

【分享】:《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

作者: 暗香疏影_d9cf | 来源:发表于2020-05-25 20:27 被阅读0次

昨天林娘老师在钉钉的直播课——《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听后受益匪浅。

原文内容是: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中国传统散文源远流长,在古代非韵文即散文,说、记、铭、表,包括序、跋、碑记、书信、游记、等等,现代散文,还可加上笔记、日记、演讲稿,诸如此类。从年代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以致更早,其中精品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广义的散文概念。

而狭义的散文是指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 优美 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 记人 状物 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其特点是篇幅短小 立意深远结构自由洒脱 形式多样纷繁。关于散文的概念我就不再赘言,至于散文的灵魂,写作模式,语言的把握等诸多方面更是见仁见智,我只想谈谈自己写散文的几点体会。

一、散文写什么(取材选材)现代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这是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纵观现代作家的写作模式大体也是这样的:

杨朔式的,先写生活,写人,最后拔高升华;朱自清式的,一种是“荷塘月色”式,美词丽句浓得化不开,一种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打“催泪瓦斯”;秦牧式,写知识小品,给人输送营养;余秋雨式,文化散文,游记加典籍,大气磅礴……这些文学殿堂的瑰宝,可读性很强,有固定的读者群。

更不要说茅盾的层层递进(白杨礼赞),鲁迅的娓娓道来(藤野先生),冰心的细腻柔媚,周国平的哲思,林清玄的婉约,贾平凹的犀利,铁凝的洒脱;还有钱钟书,季羡林,吴伯萧,林语堂等等名家,无疑都是精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值得顶礼膜拜。

特别是被选入中学教材课本的,对后世的影响无法估量,像我这样的写手,也只能远远的遥望一下他们的项背。但是,我不想把这些当做我写散文的圭臬绳墨。

散文,是和时代的风云、习尚有关的。如果只谈艺术,我们可以从汉唐作品中汲取一些营养。从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欧阳修那里,学习一些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我有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所见者大,而取材者微。就是从具体而细微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或高深的情怀。

我刚读了著名散文家李青松的一篇生态散文,这是《人民文学》的一个专栏,散文叫《哈拉哈河传奇》,主要内容是:哈拉哈河是一条被人们忽略的河,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它的流向与人们通常对河流的认识是相反的。一般而言,由于地理状况决定,中国的河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居多,也有往南或者往北流的,而往西流的少之又少。哈拉哈河不但往西流,而且还流出了国境,七弯八拐之后,又坚定地流了回来。哈拉哈河最具个性的一段,流经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林区。

作者用了七天的时间,很从容地写出了这篇一万三千字的散文。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是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无论是内容,文采,布局,思想,都是常人所及的,璀璨耀眼。

但我写不来,这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所以,我更愿意从我的生活长河中采撷一二朵浪花,来表达我的情怀。例如《给心灵画一扇窗》书房窗下,那颗高大的梨树欣然地开出了属于它自己的花。也许梨花知道赶上一个开花的季节不容易,每一朵都竭尽全力地向着蔚蓝天空尽情绽放,那精气神儿,连白云都忙不迭地给她们让路。           

……………………    恍惚间,又回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朋友们相约去太平的古梨园。因为那里有一株专属于黑龙江珍稀树种的野梨树。据传为“东北王”张作霖担任东三省巡阅时,到中东铁路护路军巡阅时所栽,树龄已有一百年之多。 

  那天早上,太阳扬着俏丽的笑脸,骄傲的挂在空中。车子载着我们希翼和畅望,高调的在混凝土和广告牌混搭的世界里穿梭,城市里的高墙围成了森严的壁垒,随时都能令人干瘪,我们好像在逃亡!眼下“新冠”肆虐,宅在家里,诱人的景色都被隔离了。那就打开窗子,用眼睛去拍摄自然的美妙,用心灵品味生活的乐趣。有句话叫“身未动,心已远”,表达的就是这种意境吧。

有人说这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我说,这是给自己找个灵魂的出口!这就是我的生活写照,真实的内心感受。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以小见大”,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散文的语言官方说法是: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这就告诉我们,散文的语言很重要,一篇短文,语言文字不讲求,是成不了家传户诵之作的。当然语言文字也与作者的真情实感紧紧相关。

文章要感人肺腑,需肺腑之言。从我熟读的一些古代的散文来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当时虽然是丞相,他这一篇文章,并没有多少空洞的官腔;李密的《陈情表》,李密当时的处境,尤其困难,如果他不说真情实话,能够瞒得过司马氏的耳目?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因为是私人信件,并非公开流布的文字,所以他才说了那么多真心话,才成为千古绝唱。

可话又说回来了,太实在的语言,是写不出好散文的,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经久不衰,还就是语言成就了他,令读者久久不能释怀。他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诵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咏三叹,或回环往复,或一泻千里,每一个字、词、语句,都是跳宕的充满灵性的音符。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辞艺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出神入化。其魅力就在于音乐美、色彩美、修辞美。 如他写的灯彩:“这些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岩,透过这烟岩,在暗暗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岩和微漪中,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我试着在自己的文章了也用些,还以《给心灵画一扇窗》为例 园内的世界是空前统一的色彩:草地是碧绿的,溪水是油绿的,树叶是浓绿的,连馨香的空气也是绿的。唯有那棵古梨树别具风采:树干粗大,树形优美,枝繁叶茂,冠盖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正是花开之季,又恰似银装素裹的一座雪山。园内所有的景致都成了她的陪衬,真可谓“一树梨花压海棠”,不妄称北国冰城之古树名木。

记得一位画家,独自一人住在一间无窗的斗室。于是,他就给自己画了一扇“风景这边独好”的窗子,春天是“竹外桃胡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则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倾听着,感受着,体悟着,贪婪的吸吮着牛奶一样的空气,说着“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歌谣,热烈地讨论着幸福的含义,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人啊,投身在大自然中最幸福,最舒坦,东北话叫得劲儿!”

人啊,就是要永远快乐,在烦闷时给自己的画一扇透气的窗,让自己舒畅;在苦痛时给自己画一扇快乐的窗,让自己慰藉;快乐时给自己画一扇壮阔的窗,让自己畅想,给自己以希翼与憧憬…… 

(关于语言散文的语言,我跟我学生说过,我要量化考核:8321,即使用八个以上成语,三处排比,二个典故,一个鲜明的主旨)

三、散文的表达散文,中规中矩,刻板教条,老实厚道,咋能吸引人?打动人?还以《哈拉哈河》为例,它一度流出时空之外。一条河,流出两条。一条地上河,一条地下河;一条流着冰,一条流着火。它创造了生命,创造了两岸及其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里,成吉思汗和朱可夫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演绎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并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文中,尽可能地,在更广大视角上, 呈现这条河流的伟大与传奇,以及灵魂与精神。

通过这篇作品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河流也是有根的。仔细想想,岂止是河流呢?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散文创作也需要有根。所谓的根就是思想,就是作品的内涵。状景抒情,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

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写文章(散文)需要技巧吗?说不需要,肯定不对(瞪着眼睛睡瞎话)的。但是每个人对技巧的认同可能不太一样。举下象棋的例子说说吧!  

象棋的历史渊源深厚,前人多有很多定式总结,经验这种东西确实很厉害。有人善于用炮,一不留神就给他炮打双车,炮打死车。但是大凡出现这样不可挽回的局势之前,必有一些看上去比较怪异的蛛丝马迹,你要是留神思考,那就是洞察了先机,因为攻防转换是在每一步中暗藏着的,你洞察的结果,就是根据对方先暴露的破绽,有针对性的布局,一旦躲过了向你射来的暗箭,你也就具备了反攻的最佳时机。所以说,常规并不可怕,这只是一种大概率事件的集合体,世间万物都是牝牡相偶,阴阳调和的,丑与美是自身个体对事物的映照结果,本身不具备绝对性,关键是如何转化,调配均衡。

写散文亦是如此,即便是有常规,也不是前篇一律的毫无变化,而要知道融合贯通,为我所用。  

我认同,写文要把感情,品行浇注其中,给人的不但是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愉悦。听起来很玄妙,其实细想一下,这就像做菜,微笑着,尽心尽力为自己心爱的人做着他喜欢的食物,这里面一定有满心的欢喜,做出来的东西一定鲜美。这方面我佩服肖铁的《壶口的黄河》“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九寨沟的水总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洋味;太湖的水又嫌太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是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黄色的,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渐渐的天变成了黄色,水气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望皆是黄色的旋转,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弥漫在天里。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色被这股黄流斩断。

生命,真正的生命在这里嚣张。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在云里。”  先点题然后衬托,再铺垫,由远及近,极尽笔墨之能事,描摹黄河壶口瀑布,为后文歌颂中国改革开放蓄势,形成卒章显志的格局。

四、关于创新文学没有边界,没有鸿沟,没有人规定散文家只能写散文,也不可能散文只有散文家来写。只写散文的散文家,是孱弱的,苍白无力的。隽永留长真实可爱的作品应该是这样的:作者不是在写散文,而是生命体验的实录,给人以彻骨铭心的感受。

上世纪90年代,史铁生写了一篇《我与地坛》发表在《上海文学》,没标明体裁,结果,小说刊物当小说转载,散文刊物当散文转载,一位评论家评价说,不管《我与地坛》是小说还是散文,这一年的文坛有这一篇作品就够了。因为史铁生将自己的生命情态、心路历程、灵魂煎熬一一剥落外饰,坦然呈现。在读的过程中,读者随着他的情感一起跌荡起伏,一起歌哭忧思,他“救赎”了自己,也让读者参与了“救赎”,这样的作品就有无限的生命里在这里,文学体裁的边界被模糊了,被消解了,读着好就行,管它是啥。

梁简文帝说过,立身先须谨重,作文且须放荡。循规蹈矩,中规中矩,没有胆识,没有创新,是不会有好作品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高要求,仿佛一泓顺畅的水流,放上一块石头,遇到阻遏,激溅出水花,才是更美丽的风景。

创新,给人一种表达的欲望,是要别人接受、承认自己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功利的需要,也是一种自身生理需要。体育运动和重体力活的劳累,是不一样的。

写文章也是,我想写和我该写,效果不一样。我不喜欢把写作看成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中的珍惜和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写作没那么难,只要心里有话要说,经过深思熟虑,诉诸笔端,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吐为快,酣畅淋漓,气势如虹,境界更理想。

说到这,我想起了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这样的风格,也是近代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

散文创新的三个方面:思想,表达和意境。就三者关系而言,我认为思想最难能可贵的,也最为不易,要创新是非有大智慧的结果,意境次之,需要有一定的学识和修养以获得。

总之,才气、感情、思想一样不能却缺,散文读起来才带劲儿。才气,体现为文字华丽;感情,是独特的体验;思想,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说一篇散文好,总是有它感动人的地方。或立意高远,或细节动人,宗旨是发人深省,触碰心怀。我希望有不同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大家一起掐架,打坏了不带急眼的)。

这两天都是分享。分享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输入的过程。输入无疑是为输出做积淀。读应该成为自己笔耕不辍原动力!

相关文章

  • 【分享】:《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

    昨天林娘老师在钉钉的直播课——《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听后受益匪浅。 原文内容是: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 曾令琪/文学·人生/随记系列/21

    关于散文创作,写作界过去有所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提法。对此,根据自己对散文的认识、理解,根据...

  • 我对散文的理解

    按通常人们的理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写作内容非常广泛,宇宙人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川...

  •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

    “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代的散文创作影响巨大,而在这段时期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朱自清了,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

  • 我对摄影创作构图的理解

    摄影构图是摄影人对空间存在的形象进行捕捉、选择并加以筛选取舍而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能巧妙运用好构图,就能突出主题,...

  • 7.30.晚8点,天台书院群见

    为了答谢文友们对我的拙作《最后一个女地师》的厚爱,7.30.晚8点,我将在天台书院群里分享小散文创作、投稿等要点,...

  • 写自己的故事

    听了猫叔的分享,对创作模块的理解是自己为自己创作。没有背书就去创造背书,没有故事,就去创造故事,写出来,传播出去,...

  • 散文的创作

    散文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时间发展式结构。 1、总分式结构,是指文...

  • 回归散文的原初——乡村散文创作研讨暨《艾语》分享会举办

    8月15日,新时期乡村题材散文创作研讨暨张艾散文集《艾语》分享会在礼泉昭陵博物馆举行,会议由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

  • 韶华易逝——读张爱玲散文集《重访边城》

    窃以为,张爱玲的《流言》,最得散文真意。前日里读《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辑录各种散文创作方法,而创作于上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我对散文创作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yu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