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囗,在风景里的清心小院看苗绣藏品展。
天晴气朗,周围全是花香。在古朴的海草小屋内,墙上桌上挂摆的绣品,让观者大开眼界之外,还有内心对苗族服饰文化的震撼和冲击。
印象中偏远的贵州之地是贫瘠的,甚至有些野蛮的。之前是流放者的去处,王阳明不就是被贬到贵州龙场的吗?
可眼前这一件件精美的绣品, 很难与那曾经的穷乡僻壤连接。
策展者海霞用她的插花艺术将展品衬托的恰到好处, 让这些旧时之物活了起来。
藏品的拥有者是老市区的王先生夫妇,他们今天与好友们一起来到了小院。王先生高大魁梧,着藏蓝色布扣中装,一听他说话,就知是典型的岛民。问起他们与苗绣的渊源,他说90年代初到贵州去摄影,看到有人卖绣品,觉得好看,就买回几块给媳妇。她一眼就看上了,从此一发不可收。今天这60件展品, 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展会致辞的是王先生媳妇田老师。她内着一件黒白花齐脚面长衫,外搭一件藏蓝色cuo绣苗服,典雅的大气温润。与王先生鲜明的对比是细瘦娇小,戴一副白框眼镜儿,披肩发。主业是做土布服装的,据说岛城部分欣赏民族特色服装的女性,基本都是她的常客。我们小区的王丰色就是她的铁粉,穿的服装在人群中很个色。
是服装人独到的眼光遇到了苗绣,瞬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开始了历时20多年的贵州往返的发现与收藏。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绣品,他们又开始搜寻旧樟木箱子,把绣品放在樟木箱里才不会变色,用樟脑则不然。还为了这些绣品的防潮,给它们在崂山找了一处安身之地。
田老师说原来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做衣服只是谋生的手段。在不断收集苗绣的过程中,感觉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有了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这些绣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宝级的,是孤品。那些复杂的工艺有的已经失传,同时现在也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做绣活儿了。
田老师指着那件红色的绣衣说:这是件嫁衣,没有六年是绣不出的。那里的姑娘们从四五岁开始学习做绣品,到七八岁做的绣片已经可以缝在衣服上了。从这时候开始,就准备为自己绣一套嫁衣了,还要绣以后孩子的背带。出嫁前的人生目标就是为自己绣一套最漂亮的嫁衣,夫家以绣品衡量女方的优劣。在此种氛围中的女儿们,哪个不倾尽心力来展示自己的绣工呢?
绣品中的图案多为图腾,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文化在图腾里, 也在绣品里。田老师的藏品多为雷山,台江地区的。
苗绣工艺有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线绣、絲絮贴绣等。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件披线绣,说披线绣就是把一根线披成好多根,很细,绣出来的图案针线密实,带有光泽。我用手机放大了看, 才能看清一根儿一根儿线的排列。
苗绣的针法大体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 cuo等,大面积的用平绣, 需要显出深浅色调的用插针,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用捆针。一件绣品要综合好多种方法才能完成。
有一块绣片,咋看起来像印刷品,用手机放大开来,才能看出其中的针脚和图案。很难想象她们当初是用怎样的平心静气和灵活的技艺,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
我问田老师一套最贵的藏品衣服要多少钱?她说:"80万左右。"那绣片呢? 她说没注意,不知道。 她还说现在也有做结婚衣服的,做工无法与之前的相比,一套也要十多万呢。
看了展品,听了田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苗绣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贵州,云贵高原上的贵州茅台之外,还有绣品享誉中外。
这就是像印刷品的那块绣片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