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修炼提升自己的段位,需要多读书,这是无可置疑的。浩如烟海的书籍库里读些什么能够更优质高效地提升自我呢?哲学书当然是不二选择。
我比较欣赏的高段位人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就经常在“樊登读书”的“非凡精读馆”里解读我的认知范围不可能接触到的一些哲学类书籍。
要知道一个人的知识圈就是他的认知边界。透过他人的对书籍的筛选和解读,我们只需聆听,糅合自己的理解力,就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这应该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了。
有幸读得好这本《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单看题目就少了几分学院派的严肃,看起来很接地气,满满的生活烟火味儿。是美国通俗哲学家丹尼尔·马丁·克莱恩写的一本哲学书,徐英瑾教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本,若是我打开纸质书自己去读的话,应该是读不懂的。所以,听别人讲书等于一下子享受吸纳了两个人的精华——作者和讲者。
书中有这样精华性的内容——
1.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为此困惑,连善于思考的哲学家们也伤透了脑筋。
是的,若不是一个甘愿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灵魂拷问: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如何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就开始掐架了:
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说:“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
悲观主义者叔本华依旧悲观:“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却说:“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件事去做。”
这三方观点是掐的不亦乐乎,也足以证明了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左右摇摆、游移不定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动辄谴责自己。
既然这些杰出的思想者都难有定论,我们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2.“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在我的认知体系里是个被边缘的人物,听读哲学系教授解读了不少大部头哲学书籍,我才知道这个人物是如此的惊才艳艳。
单看这句话“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已经拥有的,因为现在拥有的也曾经是你渴望的”不就是对“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哲学化解读吗?
怪不得这世间最痛苦的只有两件事——已得到和已失去。
果然,总结的相当精辟。
若是能勘破这一点,人不就通透了,就容易知足了么。
3.“未经审查的人生当然值得过,但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值得审查吗?”——亚当·菲利普斯
这位亚当·普利普斯的名字对我而言更加陌生。但不影响他的观点特别耐人咀嚼,越品越有味道。
所有的人生目标,只要你达到了,它就没意思了,它本来的那些光鲜的色彩就消失了,这就是人生的魔法。
细想想,人心不足蛇吞象也许就是对已经达到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的不满足的表现吧。
就是因为这样的不满足才让人活的更加虚无更加痛苦,所以又有哲学家出来解救我们。
4.活在当下
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一句话:“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去做。”这其实就是王阳明哲学的活在当下。
但从本质上来看,人是生活在时间的维度当中的,你在当下的生活体验,无一不受到过去记忆的影响。
为何人们总是入不了局,又无法潇洒离去,就是因为身在a地,却在追忆b过去的种种。
就像我,明知道熬夜是个最要命的坏毛病,却总也摆脱不了熬夜的魔咒。哲学家是这样解读的:
如果你要把享受的时间变得足够长,你恰恰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的时间,所以活在当下也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当你困的时候,就睡在当下。
我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悟——原来活在当下还可以置换成睡在当下。
5.犯傻还是装傻
如果你只有一个人,身边没有朋友的话,怎么样来改善你的心情?这主要取决于你用积极的眼光还是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你只有一个人。
独处的好处就是,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乐观心态看到的是独处的优点和福利悲观心态的人看到的是独处的孤独和寂寞。
有时候犯傻是不行的,相反的我们要装傻。
犯傻是真的傻,而装傻则是一种大智若愚。这就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6.蝴蝶效应——遥远的地方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能够导致很远地方的气象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龙卷风。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在未来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本书中一个又一个的哲学观点看似散乱,实则告诉我们人生活着有诸多意义,关键是你侧重的点在哪里,抓到并理解然后去践行,若实现了,不要嫌弃不要排斥,继续走向另一个目标。
这样就能活出心花怒放一样的人生。Ycy389--0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