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到孝,后面就要接个顺,“孝顺父母”“做一个孝顺孩子”等等,似乎顺是孝的唯一标准,甚至有“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完全扭曲的没有道理的说法。
按照常识来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会缺点,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为什么当了父母就变成“无不是”的了?为什么一个有缺点的人,在父母这一个身份中,就变成什么都对的了?
很多网络社区都有关于父母对自己造成伤害的话题,“父母皆祸害”“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培训”这样的说法,尤其在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造成的悲剧事件发生之后,更甚。
那么,面对有缺点的父母,子女应该怎么“孝”?或者说,孝是什么?
我们提到孝,会说孝是传统文化。的确,儒家重孝,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说“孝”的。
孝的基础:仁
很多人提到孝,会认为孝的基础是血缘关系。但动物有没有血缘关系呢?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呢?常识认为,养子女也必须孝敬养父母的,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可见血缘关系不是孝的基础。
孝的基础是“仁”,培养“仁”,从孝开始。
孔子那里,孝是“行仁”之本(不是人之本,是“仁”之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本犹根也……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论语集注》)
朱熹用树根来解释“本”,说明就像树根一样,仁的培养从孝悌开始。孔子重视孝,是因为孝是仁的立足点和入手处。
朱熹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最根本的是仁,只有仁,才能孝。
仁是从人的家庭亲情中开始的,在孔子那里,仁未必等于孝,但不孝者一定不仁。
孔子跟宰我就三年服丧的对话中,宰我觉得三年之丧太长了,孔子问,三年之中,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宰我不仁。
这里的意思就是三年守丧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礼”,但这个礼不能只有形式,还要有内容,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的“孝”,是不仁的,也就是不孝的。
仁是什么呢?仁是仁爱,对家人、亲人朋友,还有其他陌生人,也有爱。
仁爱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不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不要那样的对待别人。
例如你不想自己老了别人不给你让座,那么在你年轻的时候就要给别人让座。
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应的另一面的原则,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例如你想别人对你很热情,那你见到别人也很热情。
孔子在孔子的孝里,是有仁的原则的,有界限的。也就是说,父子之间不是单向度的,因为是父亲,就无原则的需要子顺从,而是有“仁”的原则的约束。
《五行篇》说
“爱父,其攸爱人,仁也”。
程子注解为孝先行于家,后仁爱及于物。也就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的核心是“敬与养”
孔子的孝的核心是“敬与养”。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不得不感慨孔子的孝是非常深刻的,按照这个标准,现在的孝只强调养,然而孔子说,人们也养马跟狗,如果养之中没有“敬”,那养父母跟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在孔子这里,敬比养更重要,孝之中,如果一个人能敬父母,那么一定会养父母,但反过来,一个人能养父母,却不一定会敬父母。
养宠物也是一种养所以孔子的思想里面,孝是没有顺这个含义的。
那孝跟顺是怎么联系的呢?
孝与顺自汉代才出现
在汉代之后,家孝与国家的忠相连,家-国同构,孝被注入了顺的内容,也就是无条件的服从、迁就,也即培养绝对服从的臣民。
实际上,今天我们复兴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而不是封建糟粕也要拿过来,例如裹小脚等。各地兴起的女德班,很多都是拿着末流儒家的封建糟粕招摇撞骗。
单纯将孝等于顺,是对儒家思想的矮化,孔子的思想非常深刻,绝不会这样肤浅。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原子式的,已经不是过去以家为基本单位的社会。虽然父子在伦理身份上有区别,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也就是说,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高高在上,“老子说的就是真理”“儿子必须听老子的”。
另一面,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奴仆,也不能以爱之名无限娇纵,让子女凌驾父母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