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看 —

作者: fifteenblue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0:57 被阅读23次

    硕硕十八年,我走过了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甚至也有跨国旅行。灯红酒绿、小桥流水、大漠孤烟,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美。如果说每一条街道收纳了一个城市的故事,那么每个城市的博物馆则收藏了这里所有的记忆。北京的故宫,南京的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四川博物院,西安博物馆,甚至泰国的黑白双庙,都是如此寂寂无声,偏居一隅,神秘莫测。旅行途中,自己也拍过很多照片,最后却发现,拍出的照片给光最好不用滤镜的地方竟然就是这些博物馆,每一个展品静静立在玻璃展柜中,几千年的美张牙舞爪肆意向人们展示着。

     占用几页纸也想把这些照片放上来,这是博物馆给我深深的震撼,真美,太美了!可是你具体说哪里美?线条?色彩?文字?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语言无法描述这样的感受。它不是你问我一个姑娘是不是很美,问我西湖是不是很美这样的问题,它们不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是人工有意的修饰,但是我所面对的珍品又不能说话,那么,当时的人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美的感受如何而来?幸而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这本书给了我启示。

    初读这本书,没有像豆瓣评分上有人诉说“惊为天人”那样的夸张,但也着实震惊了一把。这不单单是一本美学启蒙著作,还是一本中国简史,中国哲学简史,甚至涉及了一些中国市民阶层的研究。如此庞大的内容对这本书而言的确也只是走马观花了一番,但是李泽厚先生本人丰富的学识在这本书中深深显露。他就这样把审美拔高了几个层次,这不是某个时尚大秀的审美,如今的潮流流行一年也是少之又少了,而李泽厚先生教给我们的审美则是永不会过时的,你看几千年的岁月已经过去。

    你可能会有疑问,我从博物馆的物件这个角度入手,探讨美的来源问题,《美的历程》所涉及的这方面其实很少,除了前两章的图腾是实物以外,之后的章节似乎都在讲虚幻的东西,某些精神,主义,风度,意境和思潮。两方之间好似无法重合,但是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美是具有共同点的”,珍藏进博物馆的这些物件就是上面这些虚幻之物与实物的融合。“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直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也就是美的形式”。

    �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个人认为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的思想也是如此。这里的“缺乏清晰”指的不应该是混沌的,模糊的,而是融合的,无主导的。从汉代百家争鸣开始,中国的思想界就异常活跃,美在这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艺术品的制作由各家的思想融合而成。仍然以博物馆的展藏品举例,色彩鲜艳的唐三彩,在吸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其用色的大胆之举与“盛唐之音”时代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思想密不可分。两者的密切结合,成就了唐三彩的艺术高度。没有谁主导谁,中国的美也透露出一种单纯之感,美得纯粹,美得内敛,却又有张扬和肆意。

    那么回到我所疑惑的问题,美的感受从何而来?这本书取名叫做“美的历程”,可以看到美是一路走过来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美。从青铜时期的狞厉美,再到之后的盛唐之音,明清思潮,美的风格不断在变。这里的美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成为了一个名词,它带着时光呼啸而过,穿过重重叠叠的时代,把每个时代的元素都吸收积淀,最终带给我们感受。

    可是我们能立刻想到的反例,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其产生美的感受。问题出在哪里?那么回到我读后感的标题“闭上眼睛看”。对,问题出在眼睛。博物馆里有无数人飞快的用眼睛一一浏览而过,形状看到了,花纹看到了,色彩看到了,可是美却没有看到。看到美的人就是一群“闭上眼睛看”的人。这里我想强调的不是指他们真的闭眼不观,而是他们懂得用心去看,斑驳的青铜仿佛在讲述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侍女的美目露出浓浓的忧愁,折扇上的鸟儿在吟唱一首“春归”...这是对历史的共鸣,这是对生活的积淀,在此时,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所有的一切都单纯了起来。

    去博物馆的人不少,能看到美的还有多少?美的历程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泽厚先生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闭上眼睛看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c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