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去做(潜心3年磨一剑,最新万字修订版)》
邹小强
42个笔记
第三章 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 第三章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让你抬头看路的甘特图
>> 刚才我们找到了年度目标,现在就要下降高度,列出具体的计划
>> 目标也一样,分为项目类型的目标和习惯类型的目标
>> 所谓习惯就是周期性去做的一件事,比如说健身的习惯,每周一、三、五都去健身房锻炼,这就是习惯。培养习惯的时候容易遇到的挑战是:
>> 三分钟热度——这个不用解释;
很努力地坚持,但看不到效果,然后就放弃了,比如健身;
被打断了一次,灰心丧气,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 计划项目的时候容易遇到的挑战是:
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专注细节,忽略了整体进度;
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容易忙乱。
>> 我们只要把项目的部分按照计划项目的方式去做,习惯的部分按照培养习惯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
>> 把你觉得是习惯类型的目标用圆圈标出来,项目类型的目标用三角标出来!”
>> 我一般不喜欢回答什么‘背后的秘诀’这样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被项目搞得忙乱、没时间玩,不是因为自己先天精力不足或者能力不够,而是一直羡慕别人、否定自己。其实原因无非这么几个:
>> “受虐狂。他知道需要一套管理项目的方法,但是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好麻烦,学起来又太辛苦,每次被人催的时候就像是被皮鞭抽一样,啪!啪!啪!被催等于悲催啊!别人建议他做点改变,他总会说:‘唉,我就是这个样子了,而且你知道吗,其实被抽一抽也挺爽的。’
“选择困难。有些人做项目总是很纠结,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选择A负责还是B负责、选择成本低的还是效果好的、选择今天做还是明天做,时间就在这种纠结当中飞逝了。他可能会把选择困难归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但我不相信这种话,我认为这是没勇气承担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已。
“极限生存上瘾。有些人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就像小时候写暑假作业一样。一放假就疯狂地玩,把暑假作业忘到一边,虽然老爸老妈不停地在耳边唠叨:‘你想想看,早点把作业做完,能玩得更彻底呀!’这应该是work hard,play hard(要学就学得扎实,要玩就玩得痛快)的家长版本。不过完全没用,邻居小孩一声召唤立刻跑出去玩,直到剩下最后两周的时候开始疯狂地补作业,效率极高。连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是,竟然真的用两周完成了别的小孩八周才完成的暑假作业,这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极限生存啊!可怕的是有些做项目的人活到30多岁,还在以这种方式做项目,他不是不想按部就班地完成,只是对极限生存上瘾了而已。
>> 做项目也是一样。低头做项目会因为一定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要追求完美,而忽略项目整体进度。所以我会做一个甘特图和倒推项目清单,看甘特图中的项目进度,就是在‘抬头看路’,搞定清单里的事就是在‘低头走路’。我经常在这两者当中切换。
>> 第一步,画图。准备一张A4纸,然后横过来,在靠上的位置画一条横线,在纵向靠左的位置画一条竖线。横线上面标上12个刻度,表示12个月。然后把你年度九宫格里写的今年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写在竖线左侧的区域。
>> 第二步,填充。预估每个年度目标的起止时间,这时候最好打个草稿,写下计划完成每个项目的时间段,稍微调整一下,觉得没问题了,再画到甘特图上。
>> “第三步,调整。年度计划不用调整得太频繁,每月一次就行了,我们可以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更新这幅甘特图。
>> 正常推进,第一章顺利写完了,那么就把这个月的进度涂成实心即可;
超前完成了,比如说不仅写完了第一章,第二章也完成了4000字,相当于提前完成了下个月三分之一的进度,那么可以把超前的部分也涂成实心,下个月就可以轻松一点;
进度滞后了,比如第一章只写了三分之二,那么就涂上一小段的进度,这也在提醒你,下个月要努力多写一点才能赶上进度。
>> 这就是甘特图的第二个作用:根据上个月项目的进展来调整下个月的计划,提前让你紧张起来,别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补。
>> 让你低头走路的倒推分解法
>> “‘低头走路’就是真正想在这个月启动这个项目了,就得做个项目计划。我们可以用倒推分解法。
>> 过度计划会带来两个结果:
>> 第一个是计划完就立刻失去了兴趣,就像是你很期待一部电影,结果有个朋友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给你全部剧透了,你还想看这部电影吗?
>> 第二个结果是让你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然后放弃整个计划。计划得越完美,越容易被意外打破,而计划被打破之后,你就会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为什么还要做计划呢?
>> 从项目的‘简单-复杂’和‘具体-模糊’两个维度来看,所有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简单具体、复杂具体、简单模糊、复杂模糊。
>> 对这些简单具体的事情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计划,我的做法是用‘预备,跑’的方式做这类事情的计划。比如说看50本书,那么我只需要准备50本书的书单,当然这些书可以随时调整。还要准备一个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以及列出每个月看4~7本书的具体计划,再规定出每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阅读时段,这个计划就齐了。一到看书时间,我去看就可以了,这就是‘预备,跑’的计划。文身也是做好所有的准备之后,打算下周去文,那直接去文就好,没有特别复杂的计划。
>> “我未来一周的计划:
整理当年跟老付学习时间管理的笔记;
浏览市面上所有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
试写一篇时间管理方面的文章,收集大家的反馈。
>> 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吧?这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理论,
>>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让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我们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 项目分解,项目化解,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 项目分解是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比如你刚说的写书,先积累素材,然后开始写,再找出版社,最后出版,这就是出版一本书的步骤。
>> 写书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难题的,比如说从哪里找素材,如何找到靠谱的出版社,怎么才能保证写作顺利,写得卡住了怎么办。解决这些难题的计划,就是项目化解,这才是你应该花精力去计划的部分。
>> “你可以沿着两个维度去做化解。第一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第二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具体。说白了,就是把复杂、模糊的写书项目往学习区拉。”
>> 如果是我的话,有两种化解方法。第一个是让模糊的事情变具体。比如说我写书之前会列大纲,而且至少是三级目录。这份大纲列出来,原本关于这本书的模糊想法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大纲列出来了,但是写的过程中还是会卡住,这时候我会用第二种化解方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比如说我写项目计划这一章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我的做法是立即停笔,然后出去散散步。
>> 一个复杂又模糊的项目通常是在恐慌区里,我们通常会觉得压力很大,想要逃避和放弃。我们的框架是沿着两个维度把它拽回到学习区,一个维度是让它变简单,另一个维度是让它变具体。”
>> 在写书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在线微课,这样一来既把我要写的内容做了梳理,又可以积累起第一拨粉丝;
写书的时候每天晚饭后散步,可以收集写作的灵感;
还有像你说的,思路卡住之后找两个朋友碰撞;
做一份新书大纲,三级目录。
>> 如果你一年有12个目标的话,那么我的建议是3、6、3,即3个舒适区的目标、6个学习区的目标、3个恐慌区的目标,这样的年度目标既有挑战,又有享受。其他的项目计划你就自己梳理吧
>> 好的项目计划有三个标准
>> 首先是坚韧
>> 另外一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比如说留一点缓冲时间、做好B计划等等。这些人期待中的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接近的,所以他们不会感到焦虑,而会感觉到很轻松。做出坚韧的计划的人通常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人,这样的计划比较靠谱。
>> 其次是简化
>> 简化可以拆成两个字来看。一个是‘简’字,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你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讲得很复杂,抛出很多抽象的概念,让人觉得很厉害。另一些人则是几句话让你立刻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说得很接地气。
>> 做项目计划就是要把我们在脑袋里想得很复杂的事情,用纸笔让它回归简单,把它打回原形!另一个是‘化’字,能把项目中的难题化解掉,这样才不会卡住。我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计划了,看上去非常详细、具体,可是总感觉流于表面。这样的项目计划谁都会做,而且做出来都差不多。真正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化解难题的部分,这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 最后是解放。计划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戴维·艾伦说过,能让大脑摆脱某项事务的纠缠,这样的计划就是好的计划。过度计划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如果不计划也会产生焦虑,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接下来该怎么做啊!脑袋里塞满计划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未来的,只有适当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忘记这件事,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个时刻,才能更专注、更幸福。”
>> 我们这是在与自然进行能量的流通,你那只是解渴而已。我用陶罐存水是因为陶土和水都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东西,土能让水保持活跃状态。如果是用玻璃杯或塑料杯,水就失去活性了。
“还有,为什么要用铁壶煮水?因为我们讲究‘金生水’,金属器皿能够唤醒茶水的生命能量。为什么要用紫砂壶泡茶?因为紫砂可以保持茶的原味,茶叶又可以让紫砂本身变得温润,这就是所谓的养壶了。
“喝茶其实是一个能量循环、流通的过程:茶水的生命能量会进入我们的身体,我们又通过专注地倒茶、品尝,把我们的生命能量注入茶水当中。”老付说完,提起铁壶把茶水缓缓地倒入公道杯,然后再缓缓地、专注地倒进小强的茶杯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