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有个亲子教育的同学群,我是今年的秘书长,因为年终论坛的事情产生的沟通,关于年终论坛的事,我与活动负责人已经沟通了多次,时间总是定不下来,于是我向会长发出请求:
失败案例:
我:会长,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我现在很着急,目前年终论坛的计划,还是没有落定下来,我已经催过她很多次了,超过约定的时间两周了,计划还没有做出来,看到这些情况,我又不能直接替代执行,我挺焦虑的。
(感受+对方的行为)
对方:你不要那么着急,不要操心,也不要焦虑,调整好你的情绪和心态
总结:对方没有看到我的诉求,只看到了我的情绪:焦虑、着急,因此认定我是一个管理不好自己情绪的人,一点小事都能着急(有直接和我这样表达),事情未解决,反而让自己被动了。
调整了一下以后,我再直接找论坛负责人沟通:
成功案例:
我:我有留意到年终论坛的时间,我们已经沟通过几次了,还没有定下来(具体行为),我有些着急了(我的感受),往年都是在1月初完成了,今年我和你沟通过你来负责,这个论坛很重要,不仅能提升我们自己专业能力,还是一个链接大家感情、增强大家合作的机会,(我的观点),我希望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和内容定下来,你看你觉得什么时间合适(我的需求)
她:嗯,这个事情......
我:沉默(往常我会按耐不住,再表达我的观点或需求)
她:好吧,我看看安排,这个月我在公司的工作,都挺忙的,实在是......
我:如果落实不下来,要不定在1月*天,你觉得怎么样(为我的需求设个底线)
她:那天我要在公司开会,要不就定在1月*天,我来准备和安排
我:好的
(行为+感受+观点+需求+底线)
总结:
同样的沟通内容,结果不同,是因为以下不同:
1、完整度不同:
失败案例:需求+感受+行为+感受
成功案例:行为+感受+观点+需求+底线
2、重点不同:
失败案例:重点在感受上,感受强调了2次,感受的词用了:着急和焦虑两个
成功案例:重点在观点和需求上,感受的词只有了一个,并且只有一次
3、表达感受的结构不同:
失败案例:4个部分,感受的表达在第二位、以及结尾上,让人误成为感受是最重要的
成功案例:5个部分,感受的表达在第二位,以观点、需求和底线结尾
沟通,除了是一种技巧,更是对关系的考验
1、需求需要内外一致的、不带责备的表达
2、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比表达情绪更有效
3、在有情绪的时候,先暂停沟通,情况调整好后再沟通才会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