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里的诗自然科普
那些成长必须的爱与分离

那些成长必须的爱与分离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5:56 被阅读0次

    爱与分离

    武老师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编过七本书,写过一本书。现在回头看,编的书都没什么价值,图书市场上已经无迹可寻。

    而他写的那本书,当时是一种尝试,是和他几位研究生同学一起写的,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学科。

    必须得说,他觉得他和他的几位同学写书其实还是在编,就是搜集资料,稍微改一下,整合到一起,就算一本书了,真是粗制滥造,但那个时代这种方式很流行。

    他在文字上有追求,受不了这种风格,此前编那7本书时,是先和大家一起搜集各种资料,但是必须用他的语言重新梳理表达一遍。

    到了写书的时候,他是真的想写一本书,于是他花了很长时间,最终严重拖了整套书的出版。那是第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书名大概是《开阔人生:青年的心理世界》。

    写一本自己的书,这个野心太大了,可是现在看来,这本书不值一提,因为当时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实在是幼稚不成熟。

    说到幼稚与成熟,就必须谈谈共生与分离。太多成年人,之所以处于一种心智不成熟的状态,甚至外貌上都像孩童一般。

    这很可能是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共生状态,还没有与妈妈、家庭乃至其他集体分离出来,而发展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化的独立个体。

    前文曾提到过,6个月前的婴儿还处于母子共生阶段,而此后要进入分离与个性化阶段。

    按照正常发展,到了三岁时,一个孩子就初步具有具备了个性化的自我,然后就可以带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进入到以竞争为主的主题的俄狄浦斯期。

    并且每个人最初都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接着要先在原生家庭这个过渡空间里,做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尝试。

    而后进入到现实世界中,玩真实的游戏,并在这个游戏中,创造自己的世界,通常包括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当然还可能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独特空间。

    这整个过程中,就是淬炼心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先是与母亲分离,接着与原生家庭分离,接着创造你的世界。

    分离无比重要,要想拥有一个开阔的人生,必须去做这些分离。

    调查:你什么时候意识到必须与原生家庭分离?你为此都做过什么样的努力?

    父母离异之后,就发现自己没有家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感觉自己很多余。这个认知,对自己来说,很痛苦,感觉不能接受。就逃避到想象的小说的世界里。

    这算努力吗?我觉得这算自然而然。然后18岁,开始离开家,成为一个新鲜的打工妹,直到现在。基本每半年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呆几天就走了。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有一只猎鹰,振翅入林追逐猎物,

    却不在返回。

    每一秒钟,阳光

    都是全然的虚空,与全然的饱满。

    心理断乳

    众所周知,“心理断乳”这个词说的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个词现在也很流行,它说的是孩子虽然成年了,但不愿意背负起独立的责任来,还想赖在原生家庭里,继续吃原生家庭的“乳汁”。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为什么说是谎言呢?因为武老师准备写这部分的内容时,想的经典故事,大多都不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

    所以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到底是谁还没有完成“心理断乳”呢?

    先分享一个故事,是他一位朋友的故事,也是给他很心痛的故事。

    他2001年刚到广州时,就认识了这位朋友,这里我们把她称为Z吧。Z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女孩,从很好的大学毕业,拥有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她的智商和情商都不错。

    但她有一个问题,虽然谈了几次恋爱,但都走不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他们比较熟悉后,很快他就知道了她的问题所在。

    当然那个时候,他看心理问题还不能那么深刻,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他看到她的这个表面现象,就是她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了,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她的情况还不止如此。他记得那个时候,他曾在一个摄影网站上,看到一位年长的摄影师在教导一位年轻的摄影师说:

    找女朋友或男朋友的话,一定不要找那种在同一个地方出生,读中小学、读大学、工作,而且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

    他发现Z自己就是这样,她出生在广州,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在广州,工作也是,也一直住在父母家。

    那位年长的摄影师给出的理由不是很心理学,只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他说那些从外地来到一个新城市的年轻人,在恋爱的时候,如果吵架了、闹情绪了,必须得学习在两个人之间解决。

    相反,那些住父母家的年轻人,和恋人吵架了,很容易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觉得父母对我这么好,我干嘛那么在乎你。

    此外,自己一个人住,必然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当不愿意陷入孤独时,也会更加有意愿想办法去化解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心理学对于这些问题则有非常简单的建议,一个人长大了,就该完成心理断乳,不然容易出问题。

    当时他向z讲述了那位摄影师的忠告,也讲了心理学的常识,对她说你务必要从父母家搬出来,这样你的问题才会解决。

    但她说她做不到,因为父母太喜欢她了、太需要她了,不想让她搬走,虽然她自己也有这个念头。

    武老师觉得,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Z是有兄弟姐妹的,他也见过她的父母。

    特别是她的妈妈,对这个女儿简直是太喜欢了,实在不想女儿离开,如果女儿结婚,她也准备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一起住。

    可问题是,未来女婿愿意这样做吗?

    后来z告诉他,她做了一个梦,他觉得这个梦呈现了她的潜意识感知到的真相。

    她梦见自己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挑着沉甸甸的框,框里的东西她看不见,她就这样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两边是高耸的楼房,但除了她和她的扁担,再没有别人了,她感到无比的孤单。

    那时他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她把这个梦讲给他听,他说这个梦太简单了,你挑的是你的父母。

    意识上,你和父母都觉得,你在家里住好像是在占父母的便宜一样,但其实父母是你不能承受的重担。此外,你真的是觉得太孤独了,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化解你的这份孤独。

    还有,你的担子太重,你的几任男朋友们都惧怕,所以不敢和你谈婚论嫁。这次解梦刺激到了她,她说一定要从家里搬出来。

    接下来,武老师忙得乱七八糟,和Z的联系变得很少了。几年后,她突然给他打电话,说她刚生了一场重病,是罕见的皮肤病。

    先从她的嘴唇开始,接着蔓延到全身,结果她脱了一层又一层皮,这个病非常危险,她一度陷入到严重的病情中,但总算是恢复了,给他打电话的时候,她刚刚恢复。

    这让他既担心又难过,他立即去看望了她,当时她的状态真的非常不好,而她告诉他说,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他之所以难过,是他有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也带给他一定的自责。他认为她这样脱皮有一个隐喻,就是渴望像蛇一样蜕变,这样就可以从原生家庭中逃离。

    虽然他们一再说,这是她问题的核心,但他觉得他可能应该用“逼迫”的方式,逼她从家里搬出来。

    这种自责,也是自恋,认为自己应该也能影响到她,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其实这谈何容易,因为这必须从她自己开始。

    后来她状态好了一些,他和她说起他的这个理解。她说,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从认识他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父母年纪也大了,表现得更加需要她了,她真的做不到离开,那会让她非常内疚。

    这个逻辑不断延续下去,一直到现在,她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决定为他们养老送终,不再犹豫了,她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原生家庭,父母会学会如何在没有儿女在身边的情形下生活,但现在父母已经没时间和空间去学习了,她知道这不是很好的选择,但她决定就这样过下去。

    几年前,她结婚了,而父母对她的丈夫总是很忽视,这给她丈夫造成了很大困扰,但这位男士是个超级好人,他能忍受这一点。

    武老师觉得,由此我们可以倒推,为什么Z之前的男朋友们都不想和她结婚。

    Z的这个决定让他很钦佩,同时也为她心疼,他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她的生命被闷在了原生家庭这个空间里,而她自己的生命空间也就无从谈起。

    在他看来,这给她内心制造了巨大冲突,导致她人生中的一系列巨大的不幸。

    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来聊聊心理断乳这件事。在Z的故事里,到底是Z没完成心理断乳,还是她的父母没有完成呢?

    说到这,武老师想起,他曾经和一个很迷人的女孩约会,她很喜欢他这种宅男书呆子,觉得他挺有智慧的,那个时候他还默默无闻,但她的一句话吓到了他。

    她说如果结婚后,她一定要让父母搬过来和她一起住,虽然他们刚认识没多久,还远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她希望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女孩,要先把丑话说到前头。

    后来,他们没再继续发展。现在想,她的这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还是吓到了他,他担心他是否能成为她的爱人?还是她会把她的父母放在她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 坎贝尔,在他的著作《神话的力量》中,讲了一个让武老师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位骑士遇到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个人很欣赏他,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却被骑士拒绝了。

    因为骑士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到自己喜爱的女人,并且和她构建属于他们的世界。

    成长中的三次分离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武老师认为这里有三次最基本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时,完成了和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不过,虽然肉体上的分离完成了,但婴儿仍然会觉得和妈妈共生在一个空间里,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体的,这叫做母婴共同体。

    第二次分离是大约6个月时,这时婴儿逐渐发现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他和妈妈是两个人。并且,因为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婴儿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

    接下来是三岁左右,这段时间被心理学家玛格丽特 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分离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分离,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按照正常发展,到了3岁时,一个孩童就初步有了自己的个性。这个分离阶段,有一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表述,叫做“心理弑母”,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不管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我都要离开你。

    完成第二次分离后,一个人就会从母子共生的小世界,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第三次分离的时间段会拉得很长,可以说从三岁一直持续到十八岁,甚至还要更久,这次分离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完成这次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很难活出这份主体感。

    总结

    1.心理断乳是个谎言,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完成心理断乳。

    2.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

    3.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思考

    大多的爱,都是渴望在一起的;只有与父母的爱,终点是分离。这个内容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个亲戚。

    她家里有三个女儿,丈夫早逝。大女儿和三女儿都嫁出去了,就剩一个二女儿,但二女儿有生病,不太能照顾自己。

    于是她就一直跟二女儿生活在一起,直到现在,二女儿现在已经将近40岁了,还是一脸天真。

    身边人有说过,要不让二女儿找个人家,嫁出去,等到她老了以后,这个女儿也有人照顾,但是她一直推辞说,怕别人虐待她,什么的。

    到现在还是她们两个相依为命。当身边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她特别需要女儿,不是女儿特别需要她。虽然表面上一直是,她在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现在我知道了,极有可能是,她没有完成心理断乳,或没有构建良好亲密关系的能力。学习最有价值的是,可以把学到的内容跟现实联系在一起,对现实有了更多解读的空间和维度。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成长必须的爱与分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lq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