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哈军工”)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启航讲坛的邀请,我再次来到冰城哈尔滨。之前我不知道哈尔滨有三个“哈工大”:985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11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此行,我的任务主要是给前两所大学讲学,余暇就是去看我最想看的两个地方:萧红故居和“哈军工”。当然,还有被誉为“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萧红故居所在的呼兰区原是松花江市的一个县,后随松花江并入哈尔滨。萧红故居把她的读者带回到女作家的童年生活场景,让加深我们对她的文学才华和传奇人生的理解。故居旁边还建有萧红纪念馆,游客可在此了解萧红生平。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从而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一位哈尔滨本地的大学生向我坦言她没去过萧红故居,在这个追逐金钱充满物欲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了解或者想了解萧红呢?我在想,不妨读一读萧红及其作品,领略一下那凄美文字中饱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
“哈军工”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由于地处哈尔滨,所以简称“哈军工”。“哈军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斯大林向访苏的毛泽东提议帮助中共建立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以培养高级军工人才。于是,中共领导即把智勇双全的陈赓大将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急如回国,让他筹建并任院长。为了办好这所学校,新生的共和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极大的支持,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教授和最优秀的学生。加上陈赓将军从严治学,这所神秘的军校声名大振,而更重要的是它弘扬着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
“哈军工”教学楼的建筑是民族风格,很有特色,梁思成的大屋顶,有意思的是屋脊上的雕塑展示各军兵,空军系是飞机,装甲兵是坦克。“哈军工”虽然只存活17年,却给共和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和高级人才,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但出了军中大老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
我发现在东北,长于工业、重于艺术,商业环境相对差一些,哈尔滨的外来人口也不多。哈尔滨机场恐怕在省会城市里是最小的了,从这个侧面可窥视黑龙江经济以及这座省城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日前李总理来此视察时表达了对东北经济发展的不满。哈尔滨除了冰雪节期间游客并不多,近年来随着边贸的萎缩,来这里做生意的俄罗斯人也少了。不过,哈尔滨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风情仍然令人流连忘返。在松花江畔,吃着红肠,喝着哈啤唠叨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儿。诚然,哈尔滨要有大发展,光靠吃红肠喝哈啤是不够的。
萧红享年仅31岁,哈军工仅存活17年,但都给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在今天,哈尔滨人会不会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