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25篇。
《子张第十九篇》 第11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李里先生注解——“大德”即大节,“小德”即小节,“踰”即超越,“闲”指木栏,这里指“界限”。
李里先生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要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这就像装修房子,首先是把房屋建好,才谈得上装修。房子都没建好,装修就免谈。同理,做人要先在大节上用功,再在小节上精益求精。后人有钻这句话空子的,往往不拘小节时就以这句话来搪塞。但子夏这句话是说给初学者听的,当我们深入学习之后就说应该以此话来作为精益求精的勉励,而不是给自己找原谅自己的理由。还有一种讲法说是大德之人不会超越规矩,只有小德之人才会在规矩间进进出出。
南怀瑾先生注解——“闲”就是范围,上古的时候没有房门,晚上睡觉,门用木架子挡着就是了。子夏主张大德、大原则不要超出范围,不可以轻易变更,小的毛病大家都有,不要过分责备。人能做到这样也就很好了。
钱穆先生对此有更深入的注解——或曰:论人与自处不同。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若自处则大节固不可以逾闲,小德亦岂可以出入乎?小德出入,终累大德。或曰:小德出入,如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是也。”然则所以有出入,正以成其不逾闲之大德。
钱穆先生译文——子夏说:“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的。”
钱先生分为“论人与自处”两种情况。
我的理解应分为“对人和对自己”,这则论语显然是对人。
孔子讲:宽则得众,老话说:宽以待人,就好像我们看待周围每个人,也要从大处看,从人品道德上看,有原则不越界,有些小节、小毛病,也不要求全责备。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