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63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则论语非常有名,也争执了上千年。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一个因为多学而能认识世界的人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子的啊,我并不是因为学得多而能认识世界,我是有一以贯之之道。”
什么是“一”?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钱穆先生注解——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杨伯峻先生注解——一以贯之——这和里仁篇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的“一贯”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因之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之”;而孔子自己所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学行之中。
李里注解——什么“一”?一种思想,用一种思想来贯穿所有的学问。只有用一种思想来贯穿的学问才是有体系、有价值的学问,也才是可以拿来认识世界、批判事物的学问,不然学问再多也是一盘散沙。
南怀瑾注解——孔子则说,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以后,一通百通。孔子这个话是事实,这个东西,这个“一”是很难解释的,不容易讲出来的。宋儒解释为“静”,要在静中养其端倪。所以后来打坐,儒家、道家、佛家都是这样,静坐中间慢慢涵养,而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标的。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佛?佛只是一个代号,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本源。
儒家讲善与恶,是人性作用的两个现象。作用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好的就是坏的。那个能使你善,能使你恶的,不属于善、恶范围中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了,就是它,佛家叫作佛,道家叫作道,儒家叫作仁。用什么方法去找?儒、释、道三家都是从所谓打坐着手,在静中慢慢体认,回转来找自己本性的那个东西,就叫作“一”。老子也叫它作“一”。
孔子这里就是说,不要以为我的学问是“益”,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知识,而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的的确确有“一”这么个东西。从我们的经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其实这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一句“交万个友”,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学问就差不多了。由学问中再超脱、升华,可以达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一个思想、一个理论,一个体系,都有一个一以贯之,好比一串项链,也必须有一根中线,才能将每颗珍珠串起来;其次,孔子在这里的“一”,如果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大多数专家认为可以用“仁”来代替,而忠恕,就是仁的两个方面,即对自己要忠,对别人要恕。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