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私语《千字文》005:寒来暑往

作者: 曹斐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09:19 被阅读0次

    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汉字中有很多的同义字。比如《千字文》第四句“寒来暑往”中的“寒”和“暑”。

    寒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上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冷,比如寒冷;二是穷,比如寒酸。这就很奇怪了。既然寒的两个解释都可以用其他的字来代替,为什么还要多造出来一个字呢?

    再看看暑。它就只有一个解释——热。那我们就直接用热就可以了嘛,干嘛还要多加一个字呢?

    如果学习我们这个课程的是小学生,可能心里还会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字,我的学习压力也能小很多呀!”

    是呀。寒冷我们可以直接说冷,寒酸我们可以直接说穷,二十四节气里面的小暑、大暑,我们也可以给它改了名字叫做有点热、非常热。这样也并不会改变词的原意。

    既然这样,古人又为什么要多生事端呢?

    这节课,咱们就从这个地方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

    咱们用寒冷这个词做例子。

    在我们的汉语语境中,有这样的一种特殊情况——两个意思很相近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字被放在了一块组成一个常用的词语。比如寒冷。

    寒的字义里就包含了冷。冷的字义里也包含着寒。可以说这是两个同义字。

    完全可以用一个字就解决的问题,我们却非要用两个字来解释。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咱们追根溯源,回到上古时期看看是怎么回事。

    甲骨文中有两个寒的写法。

    其中一个是左右结构的写法,左边是一个指代人的身体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周边画着草一样的东西,它的意思是说人在草堆中。右边是一个代表着床的意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被草堆包裹着躺在床上,这一定不是一个暖和的季节。因为如果温度高的话,这个人就不需要在床上铺上草,即使要铺,也不需要铺的那么多,那么厚。将自己都包裹在里面。

    寒的另一种甲骨文的写法就更形象了。

    一个人字下面加了两竖,这代表的是房子,屋子。下面是一个长的竖线和一个短的竖线靠在一块儿,这就是人的甲骨文写法。人的旁边画着四个小圆点。它指代的也是稻草。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屋子里面,还用稻草包裹着自己。您就可以想象这个温度是有多低了。

    这样的概念在金文中更是被强化了。

    金文在甲骨文的第二种写法的基础上,在字的最下端加了两条短短的横线,这表示的是冰。

    这样的意向就更强烈了。一个人已经躲在了屋子里,身上还裹着草堆用来取暖。即使是这样脚下还感觉一片冰冷。您说说这得是多冷的天气呀。

    说到这里,您也就能理解了。寒是一种比冷还要冷的情况

    按照这样的推论办法,咱们再来看看“暑”。

    暑的甲骨文写法现在还没有发现,能找到的暑的最早的写法就是金文。

    金文中的写法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写法基本是一样的。上面是一个代表着太阳的日,下面是一个者。记者的者。

    日这个字很好理解,就是太阳嘛。

    可是“者”怎么解释呢?

    在甲骨文中,者的写法是这样的,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我们常见的乘法符号,就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斜线,这两条斜线交叉的地方还有一条从上到下贯穿的竖线。

    在这个符号最左边和最右边的正中心还各画了一个呈现椭圆形的源点。这样的一个符号的意思是被火在烧的木柴。

    而下半部,我们现在写的那个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火的形象。

    下面是火,上面是在被火烧着的柴。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者,它的意思是煮。煮东西的煮。

    至于者怎么在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意思,有机会的时候咱们专门说。

    说到这里,暑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上面一个大大的太阳正对着照射,下面是一口锅在煮着。这样的感觉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热能概括的了的。

    古人认为“燠(yù)”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也就是说最热的情况是什么?暑。最冷的情况是什么?寒。

    寒与暑表示的是两种最极端的温度情况。

    寒来暑往四个字取自《周易·》:“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原意是说冬天走了夏天就到来了,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现了,最寒冷的时节和最热的时节是交替出现的,它们预示着岁月的变迁。

    当然,我说的是它到原意。

    您如果对这句话还有其他的解读,不妨发出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今天就是这样,咱们下一讲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斐私语《千字文》005:寒来暑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rb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