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见小乐正把乐高积木铺了一客厅,兴致勃勃地搭着他的新作品。
小乐:妈妈,你来看呀,我的全新设计,机关塔楼。
我(配合地):哇!你又有了新设计了。
小乐:是啊,里面有好多机关的,一会我展示给你看,现在还没搭好。
我:好的,那你先搭,妈妈也要换个衣服先。
我走进房间换好家居服,出来见小乐还在搭着,就走进厨房看外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小乐:妈妈,你换我衣服了吗?
我:换好了,我在厨房帮外婆盛菜。
小乐:你先来看呀,我搭好了,你说过要来看的。
我:马上啊,我先把饭菜准备好。一边回应他一边我手上继续盛饭。
谁知小乐等不急的小跑进厨房,把我盛好的饭碗麻利地一个个都端到桌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来帮你端,这样你就可以来听我的介绍了。
主动帮忙端饭菜,这在小乐身上可是很难得见到的啊。果然,跟他的初始目的一样,把饭碗端好后,他拉着我走到搭好的作品前,得意地给我介绍起他设计地机关来……
这一个很小地情景我之所以想记录下来的原因有几点:
首先,小乐是奶奶带大的,隔代宠爱下,他对于做家务是很不情愿的,也没有什么主动性。(但小乐的同理心和对家人的关心情感是很浓的,只是单纯的不愿做家务,一是平时没有动机、二是也做不好,没法获得价值和成就感)所以他主动来帮忙的机会很少,难得有一次得要记录一下。其次,以前的我也会有要求他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有时候是作为交换某些奖励的条件、有时候是单纯地提出确实需要他帮忙,但效果都不咋地,他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他主动做家务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分析一下有关内驱力的部分。最后,这能促使我去回忆更多小乐主动做家务的情景,做个有关“家务怎么做,孩子更主动”的思路整理。比如,小乐之前相对比较乐意做的情况有:剥豆子,起因是幼儿园时有一次无意中让他尝试剥豆子,发现他竟然做得很好,全家人大大表扬了他,因此剥豆子的活他是乐意做的;还有就是家人生病时,或者他看见有谁工作很累时,他会主动帮忙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两种情况也都是他发自内心愿意做的时候。
那么,有关培养孩子做家务主动性,提高责任心的可行办法我就有了以下的几点梳理。
1、如果家里明明有固定的人承担家务部分的,比如老人,保姆。但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责任心,感恩心,知道要学会做家务,主动承担而故意给出机会让孩子做,比如弄个什么扫地奖励一颗星、洗碗奖励一块钱的这种机制来,结果上,孩子为了得到奖励也确实会去做,但说是可以培养孩子主动性、懂得承担责任什么的,我觉得那就不要再继续用了。因为孩子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得到奖励,父母可以回想下,这种情况下孩子做得效果如何,是做得很自信,很用心,还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且,大一点的孩子心里都清楚,明明大人故意让我做,不就是想看看我会不会吗,我会了就行了呗,反正只要有人做我就还是不会主动做的。别说孩子,大人自己也一样,因为大家都会有惰性。更好的做法是,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需要承担的家务部分,比如妈妈每周负责扫地几次、爸爸每周负责整理洗碗几次,又或者是周末全家总动员等带一些仪式感的活动等等。在我家,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个仪式是清洁卫生间大扫除。每当说要清洁卫生间时,小乐就很开心地主动跳出来说,卫生间的地面部分是他的任务,谁也别和他抢。因为,第一次卫生间大扫除的时候,小乐意外发现清洁地面就等于可以无尽地玩水,而且既玩了水还能把地面清洁干净,真是一举两得。因此,地面就成了他的默认包干区。固定家庭成员承担一部分家务,可以传达给孩子一种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为家务负责的意识,而且大人一直在主动示范、展现给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更乐意去接受,去负起自己的那一部分小责任的。把做家务变成一种仪式,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和家人里一样重要,一样对整个家庭的正常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少了他那一环就不行,因此,孩子当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价值感和归属感。
2、有些家务孩子能做得特别好的,孩子也会尤其乐于去承担。比如小乐的剥豆子,可能也有的小孩子是叠衣服、扫地、擦桌子等等,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喜好来。有一句话叫“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做家务的能力这一点上,这句话很实用。而且家长可以夸得更高大上一些,除了夸孩子做得好,更有激励作用的是夸他对家庭的责任心、夸他的个性品质、比如主动帮忙做家务理解家人的辛苦,就是懂得体贴人,有孝心等等,这样的评价给孩子的影响作用会更加持久。因为一旦孩子从个性品质上、从价值感上认可自己,当面对类似的其他事,他对自我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妈妈说我是一个懂得体贴、有孝心的孩子,那我就应该去帮忙,去主动承担”,他会自己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同时,也就会用更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相似的情境了。如果每次他做玩,父母都一致赞赏他做得很好,完成得更棒了,那效果就不用说了。自然是越来越喜欢做,做得越来越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我们有一句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实践证明的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因为没办法,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底层需要,从这一层上产生的内驱力是非常强大的,很有力量的。穷人家的孩子,当没人能帮他的时候,事无巨细,样样都要自己动手。而且大家想一下,这些事情,其实逼一逼,是能逼出来的,煮个面、烧个饭,洗个衣服,不需要太多智慧,基本上看一下邻居亲戚怎么做,有点材料,也就能应付得来了,只要不是太懒。那对于我们不缺物质需求的孩子呢,怎么办?没有这个生存所迫的条件,你硬给他看一些类似的纪录片,公益片,讲一些道理,明白是能明白的,至于体验吗,那是没有的。所以一边逼着孩子做家务,一边告诉孩子说:想一下要是哪天妈妈不在你身边了,你不是就要自己学会独立了吗?什么事都得自己做了。所以从小就要学会做家务,以后才能独立。这是强盗逻辑啊!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我妈逼我做家务也这样一本正经地给我造危机时我真正的内心独白是"哼,等我长大了,买个会做家务的机器人去,不就不用自己做了吗!”而且,目前为止,我也依然不喜欢做家务,除非看不下去了。
造危机也不管用,那怎么办呢?回想一下当你家里真正因为发生什么事,大人都着急忙慌顾不上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如何?他会不会显得比平常懂事、听话?又或者是当你生病卧床时,孩子有没有向你表达关心、安慰、或者给你倒水、递药?如果有,那就事后好好赞赏一下孩子,告诉他因为他的举动,真正帮助到了大家。因为这是他真正的主动行为,是由内驱力驱使的。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这个环境让他感到不安,恐惧,他想要做点什么能让爸爸妈妈看上去好一点,能让家庭秩序变回稳定、有序,这样他的感受也就会跟着好了。而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如果结果确实是好的,那他就得到了一个正面强化,而且收获了自我认可感、成就感。当再出现同样问题时,他自然也就会重复这样去做。那家庭一直很好,一直很稳定的话呢,那要不就试试看自己的演技如何吧,演一个,假装弱者,让孩子扮演强者,也能锻炼孩子的能力。不过,这个办法仅适用于6岁以下的孩子。在我看来,家庭生活小康的水平下,不一定非得要故意让孩子去体验什么苦的生活、累的脏的活,因为很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反而,给到孩子足够的爱、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同理心、为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负责的能力、帮助孩子去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力量,就算万一哪天真有困难了,他也能自然而然地找到解决办法,为自己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