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社交app的纷纷出现,网络业务的发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速度。这些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公司致力于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进行‘实时更新’,提供永无止境的‘数据流’,他们可以随时发送简短的信息,交流‘此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把价值更有时效性地聚焦在当下与此在。
即时化与定位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公司对人的管理和人对世界的交流,极大的改变了人的社交和增强了人社会活动中的生命有机性。
社会化服务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app。社交网络把私密信息——过去属于书信、电话和耳语的范畴——变成了新兴大众传媒的传播素材,赋予人们一种强制性的社交方式和联系方式。
由于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的某些认知技能得到了加强,有些人的互联网新技能是大大加强了。比如有些人可以依赖互联网用唱歌、带货、打游戏赚钱,这些技能完全是以前没有的,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技能。有的人会非常适应,如鱼得水甚至成为万亿富豪,另外一些人连用微信支付都觉得梦幻,充满抵触和怨怼的情绪。也就是说,当代互联网重度依赖视觉信号处理等低层次的或者较原始的大脑功能,那些不擅长处理视觉信息的往往排斥技术的迭代对生活方式所引发的变化。
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传媒即信息,如果互联网信息的技术性变革会决定性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这件事会不会做过头,结果让互联网信息技术最终支配了人本身?
如果我们无法深入,当然也就无法深刻。不久的将来到底是人支配机器,还是机器支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