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3篇《小雅 苕之华》
原文阅读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译文参考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
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
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
灾年人吃人,怎能填饥肠!
字词注释
(1)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
(2)华:同“花”。
(3)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4)维其:何其。
(5)牂(zāng)羊:母羊。
(6)坟首:头大。
(7)三星:泛指星光。
(8)罶(liǔ):捕鱼的竹器。
(9)鲜(xiǎn):少。
诗歌赏析
此诗抒写大灾荒之年民不聊生的惨景。以凌霄花的鲜艳,引发人的伤病,以凌霄藤叶的有所依附,引发人的无法生存,皆反兴见意,衬托强烈。
全诗三章,层层推进。首章说忧愁而至于伤病,已见灾荒之重。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为生。
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说活着不如死了好,此种心态,非痛苦至绝境无由生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第三章更是奇语惊人——母羊瘦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水里一个鱼影儿也看不到,连动物都没有什么可吃,人用什么来填塞肚皮?看到诗人描写这样的情景,足以令人想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当可听到灾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痛呼号。
“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众说纷纭。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
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有不同解读。有人认为,这两句说:人可以吃饭,但是很少能吃饱。其实已经不错了,至少没饿死,还不算太差。古书上人相食的记载,不晓得多少。可见春秋时期,因为地广人稀,人再穷,也没有后世残酷。
也有学者解读为这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
无论是人无可食,还是人相食,都反映出当时极其悲惨的境况。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也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苕之华》学习的反思探讨
《苕之华》写生活的艰辛,但依然保持着贵族的持重和沉稳,而不是歇斯底里地发作。诗从美丽的凌霄花写起,“苕之华,芸其黄矣”“苕之华,其叶青青”,黄色深浓的凌霄花,衬着青青的叶子,代替了一种对情感直白式的表述。
即使是要表达“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感慨,也会在无意识间选择一个富有诗意的言说开端,这就是周代贵族言说委婉性的表现。一种经过诗意化处理的情感本身就是一首诗。
沈德潜将《隰有苌楚》与《苕之华》进行比较解析,认为前者借对草木的快乐情状的描写,抒发在政局混乱、赋税繁重的现实社会中百姓生活的艰辛与苦楚;后者则是直抒胸臆诉说乱世的哀伤。两者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但都充溢着深深的亡国之痛。
由《苕之华》感伤国家衰微,很容易联系到杜甫的《春望》。《春望》也是由眼前之景,伤国家之事,通过写花鸟草木抒发“国破”的悲伤之情,同样“意在言外”只是《苕之华》以哀伤景写忧伤情,而《春望》则因哀伤之情观兴盛之景,逆映反衬,更显凄恻。此诗“贵于意在言外”,包蕴丰富的意义,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农民的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
西周时期的农民,与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切社会中的农民一样,是具有独立经济的小生产者。正是农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中间必然会出现分化,存在贫富差别。促使农民分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说来,有经济的、阶级的、政治的和社会学的因素,其中,有些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有些是带有偶然性的因素。
当时,农民有赋税、徭役等负担,“六乡”、“三郊”(“三乡”)农民还要服兵役。这种种沉重的负担,必然迫使不少农民贫困破产。《诗·豳风·东山》篇的描写表明,被征发参加周公东征的农民中,有的就是因为当兵打仗而使自己家里的田园荒芜。《渐渐之石》也是反映农民因从军出征而慨叹不能回家种田的诗篇。
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农民成分的士兵的伤亡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的丧失。
参考资料
《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中华经典诗话》,司马光,中华书局,2014年3月
《中国文学史纲·先秦 秦汉文学(第四版)》,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