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现在看到这个字眼,还能感受到小时候的那份热腾腾的喜悦。
一般我们是祭灶前后发通知书,那时候,在农村,过年的气息已经很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炸一些丸子、油条之类的吃食。整个庄子弥漫在油腻腻的喜庆当中。
领通知书的日子,每个孩子都异常兴奋,起的很早,早的等晚的。起的稍晚的小朋友,饭都扒拉不了几下,嘴巴塞得像仓鼠。如果实在没吃饱,就随手拎个馍,边走边吃,满嘴油的跟着小伙伴们出发了!
说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兴奋,即使平时不学习的孩子也不会担心分数问题。也许压根也没觉得分数是个问题,当时领通知书意味着学校彻底放假了,寒假真的来了,可以开开心心等着过年了。当然,如果能抱着一大堆奖品,拿着好几张奖状回家,那这个年过得更不一般。
我就是这样。记得我家离学校有一条长长的乡间小路,路两边都住着亲戚乡邻。他们没事就会聚在小路边唠嗑,即使吃饭也要蹲在路边,一字排开。领通知书往往去的早回来的也早。当我抱着一大摞奖品好几张奖状路过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丫头,一看就是大学胚子,不一样,啧啧.....”
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被这样夸赞,当时不但没有丝毫开心骄傲,反而觉得很尴尬,就想赶快走完这条路,还特别怕遇到熟人。哎,孩子的世界还真难懂。
不过在当时那个物资不是太充足的农村,过年最开心的还是有平时想吃都吃不到的美食。更过瘾的是,大人还不管,想怎么吃,想吃啥,随便。偶尔还可以一家人去赶集买年货,又是一顿吃!
但现在回想起来,真正让孩们开心的似乎也不仅仅是吃。比如过年炸东西这一习俗,我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假期中最开心最难忘的时刻。
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家家都开始准备起来了。先赶几趟集备好食材,再在厨房里堆一大堆柴火,还需请几个邻居做帮手,当然还要请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来指挥把关。一个负责烧火,一般都选比较能坐得住的,还经得起火烤的爷爷。有点经验的在锅上忙活,当然还要听长辈指挥。再有没经验干活麻利地婶婶,就听候差遣了。小孩子们看着厨房里的婶婶大娘们忙作一团,烟雾缭绕,噼里啪啦,都特别好奇,特别是飘出去的阵阵香味,实在难以抵挡,都时不时往里钻,但都会被赶出来。听说,炸东西时,不能乱说话,不吉利。
如果做的花样比较多的话,这样得忙活一整天。
“我家炸东西了,走,去吃去!”这是小孩子们在当时最好说的一句话,是可爱的淳朴,更是溢于言表的骄傲。其实,吃到没吃多少,现在想来,我觉得真正让孩子开心的,应该是大人们通过炸东西表现出来的郑重其事,所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寒假不仅仅是个假期,它充满的是浓浓温情和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