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Acknowledging what you don't know
is the dawning of wisdom.
—— 查理·芒格
这是屠夫的第 599 篇原创,全文 2900 字
金钱 · 逻辑 · 反人性,屠夫问候各位晚上好。
上两周的《选美博弈》讲述了一个关于有限合理和认知博弈的故事,也为大家介绍了「认知边界」的概念。
认知边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在投资中尤为明显,因为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换句话说,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是投资者提升投资收益的重要手段
—— 但我们应该知道的,远不止于此。
今天,咱们就顺着“认知边界”这个话题,再深入聊一聊。
认知边界:这是你能赚到的极限
回忆一下“选美博弈”里的例子 ——
5人各自选择0~100里的一个数字,最接近平均值0.8倍的人获胜,这个规则下的纳什均衡点就是“全员选0”。
“选0”这个看似最合理的策略,在前几轮却完全没人执行,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认知边界」和「有限合理」是不一样的……
5个人的认知参差不齐,你知道选0是均衡点,他·们·知·道·吗?
这时候贸然选0,反而成了送死。
纯博弈场景中的大赢家,需要看穿对手的「认知边界」,洞悉他们的「有限合理」,利用他人的有限合理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回到投资场景中,或许我们并不需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弄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
用更直白的话说 —— 不懂的就不要碰。
学不会技术分析,没关系,不碰就行;
弄不清AI概念,没关系,不碰就行;
看不懂期权,没关系,不碰就行;
聪明的投资者永远懂得守住认知边界,因为这是你能赚的极限。
超出边界,靠运气赚回来的钱,也迟早会因为认知而输回去。
道理很浅显,但许多人总是尝试捞取边界以外的钱,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在哪里。
这要归因于另一个心理学概念:邓克效应。
邓克效应:越无知,越自信
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
受试者先完成一套标准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再让他们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并且预测自己的百分位排名。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
个体的逻辑能力排名和预测能力排名,
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越聪明的人,对自己能力排名的预测也越准确,甚至会低估自己。
相反,不太聪明的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且越不聪明,高估程度就越夸张。
邓宁和克鲁格还对阅读、驾驶、下棋和打网球等技能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得出相同结论:
① 能力差的人,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② 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能力强的人的水平
③ 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更不会正视这个事实
心理学界把这种“越无知,越自信”的现象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邓克效应(DK Effect,也称达克效应)。
这种现象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解释:认知边界就像一个圆,边界越大、圆周也越长,你能发现的“不知道” —— 也就是圆周外的空间 —— 也就越大。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极其匮乏,匮乏到从未听说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那么ta认为“天空只有井口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井底之蛙从不觉得自己愚蠢,只会怀疑别人在骗自己。
他们没有错,只是不聪明
「邓克效应」还有另一种形象化解释 ——
自信程度和智慧水平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会沿着这样一条曲线变化:
初级阶段叫“自信爆棚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由于智慧水平处于最低位置,只要稍加学习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喜欢对其他人指手画脚,甚至攻击谩骂那些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
大多数人会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自信远超智慧的“愚昧之巅”会阻碍他们进一步提升——
我已经这么聪明了,凭啥还听别人的?
(来源:电影《东成西就》)
中级阶段叫“自信崩溃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部分人越过了愚昧之巅,但他们的自信程度反而会不断下滑:天哪,原来之前的我竟然如此无知!
这个阶段的极限是“绝望之谷”,到达这个位置的人变得极为谦卑,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了。
(来源:电影《东成西就》)
高级阶段叫“自信重建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知道自己知道”。
崩溃过后继续前行,他们的自信会随着智慧的提升逐渐爬上“开悟之坡”,也就是重新建立自信。
他们的认知边界变得清晰,能够辨别自己的“知道”和“不知道”,可以守住认知边界做擅长的事。
终极阶段叫“自信成熟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智慧累积到一定水平,人的自信程度开始趋向稳定,到达“智慧高原”。
但对他们而言,认知边界以外的事物就更多了。
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发现自己的无知,只是他们不再为此烦恼,只是保持谦卑。
有趣的是,初级阶段的巨婴经常会攻击谩骂终极阶段的智者。
前几年美股走势一片大好,巴菲特却不断降低持股、增持现金。
每年都有人质疑巴老的做法,喊出的口号出奇一致:“巴菲特老了”。
那么,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跑赢了巴菲特呢?
一个也没有。
在舒适区和认知边界之间,找寻能力圈
四年前,屠夫曾撰文探讨“舒适区”和“能力圈”的区别。(详见《投资里的“择擅而从”陷阱》)
这些年才发现,大多数人的问题并不是“混淆舒适区和能力圈”,而是“找不准自己的能力圈”。
前面提到,认知边界 —— 或者说我们的“有限合理”区 —— 是可以随着智慧水平的提升而扩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边界愈发清晰,你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赚钱极限”在哪。
同时,舒适区也是一个容易界定的区域:我们所擅长且能轻松完成的,构成了我们的舒适区。
难以界定的能力圈,恰好落在这两个圈之间 ——
能力圈必定落在认知边界以内,而能力圈必定大于我们的舒适区。
因为舒适区是我们“擅长且能轻松完成的事”,而能力圈是我们“擅长的事” —— 包括做起来不轻松、但能做好的事情。
是不是清楚多了?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能得出3个结论:
【能力圈是可以发展扩大的】认知边界内的一切都有机会落入能力圈
【认知边界是能力圈的上限】想要扩大能力圈,必须先扩大认知边界
【舒适区外的地方并不可怕】舒适区外、能力圈内,依然有的是机会
念叨着“坚守能力圈”的巴菲特,在86岁买入苹果,在92岁抄底台积电,你觉得他是放弃了自己的能力圈了吗?
当然不是,他还是那个坚守能力圈的巴菲特。
只是他的能力圈,变大了。
写在最后
简单回顾一下 ——
① 认知边界是你的赚钱极限。
就算靠运气赚到认知外的钱,也迟早会因为认知而输回去。
② “越无知,越自信”的邓克效应让愚者不自知。
智者因为拥有更广阔的认知边界,知道自己不知道,反而谦卑。
③ 智慧水平和自信程度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智慧的增长会让你的自信上下波动,最终趋向不卑不亢的稳定状态。
④ 能力圈介于认知边界和舒适区之间。
认知边界可以扩大,舒适区可以离开,能力圈不会一成不变。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觉得不错,希望你能点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