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又看到了《铁在烧》里的一个镜头。这是一部5集的纪录片,讲的是抗美援朝志愿军63军打的铁原阻击战。只一个镜头,我又哭了。
我最早看到"铁在烧"这三个字是萨苏的书名。也是讲铁原阻击战。5次战役,志愿军接着4次战役又勉强向38线以南攻了几十公里。目的是破坏美军在侧后登陆,重演仁川登陆的意图,把战线至少稳定在38线。说白了就是再干掉一些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消耗一些联合国军的物资和时间,为后方沿海防御多赢得一些时间和空间。说勉强是因为志愿军从出国第一天1次战役一直打到5次战役,打了大半年,没有一天补给充足过,没吃没喝,就那点破枪还总是弹药不足,还要漫山遍野的追着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跑。因为你不玩了命的把敌人往南赶,不能解放全朝鲜且不说,等敌人歇过来,38线以北的平原无险可守,你就还得被敌人赶回鸭绿江边的山里。谁都知道有多艰苦。
但如果说之前的仗叫艰苦,这5次战役不得已的收官之战,铁原阻击战就必须叫残酷了。美军早已知道志愿军的进攻只能打一个礼拜,因为每次基本都是一个礼拜,所以5次战役时美军基本是故意退却避志愿军的锋芒,数着日子想等志愿军强弩之末时来个以逸待劳。志愿军也知道敌人憋着坏,但还是被敌人的快速惊呆了。两条腿对车轮子,你追他你追不上,他追你你跑不掉。如果铁原守不住,那铁原后边的平原更守不住,那就是又被赶回鸭绿江边,前4次战役白打,外带搭上人命无数。往大了说,如果抗美援朝打成这样,新中国的政权能存续多久也很难说,政权稳定是出兵朝鲜的一大理由。
铁原必须守住很清楚了,问题谁来守?怎么守?63军守铁原其实纯粹是没办法,硬着头皮顶。因为5次战役进攻时63军冲在最前边,那后撤时后队变前队,63军当然在最后,当后卫责无旁贷。问题是63军接到守铁原的任务时虽然也算得胜之师,但也已疲惫不堪,人员顶多剩一半,弹药不足,没吃没喝到连军长都饿着,军部有点炒豆子得先紧着有任务的战斗兵吃。因为美军太快,所以还没时间修防御工事。疲惫、减员严重、弹药不足、仓促应战、毫无后援、不能撤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对手美军除了要啥有啥,还士气高昂。这就是63军接任务时的状态。有胜算吗?63军上上下下当时都知道胜算渺茫。但最终63军还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40公里路,硬是堵住5万机械化美军13天。完成了这个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哭?63军188师563团团长,生平唯一一次下达那样的命令:为了掩护8连突围,命令1连2排拖住美军。他知道这命令意味着2排完了。为了掩护只剩下半个连的8连,只剩下1个班多一点的2排最终弹尽,全体跳崖。回忆起来,老团长马兆民老泪纵横。配属前沿的82迫击炮排,炮被敌炮火打坏,步兵让还活着的炮兵撤下去,炮兵不同意,硬是当步兵守在阵地上。一个也没回来……看到老兵回忆这些片段,老泪纵横,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那是真情。
军长傅崇碧晚年临终前,把自己积攒了半辈子的工资20多万交给自己儿子,让儿子替自己在四川老家捐一所希望小学。特意嘱咐:不要锦上添花,一定要雪中送炭。这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自然的觉悟。
中美两军的那次对决,体现出这两支军队不同的特点,也体现出相同的共性:学习能力强。说能力强,就得拿个弱的说事,日本。跟八路打了8年也没学会怎么对付游击战。用航母已经打了珍珠港,却还是砸锅卖铁撸战列舰图腾藏家里……
志愿军刚入朝时是把美帝当成国民党,还想大兵团运动战围歼人家。打了几次发现一个师围歼人家一个营也难,所以到了大半年后5次战役后期就开始着手深挖洞,造坑道工事防御美帝的飞机大炮,所以才有后来的上甘岭。这些坑道直到现在还在保护北朝鲜,并启发着塔利班。美军刚碰到志愿军时,也从来没见过那样的打法,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漫山遍野前后左右都是志愿军。也是半年左右,到4次战役时,美军就已经摸准了志愿军只能攻一个礼拜的脉,于是5次战役时已经会拿韩国军队当炮灰掩护自己主动撤退,然后蓄势掉头追击志愿军。中美两军都是优秀的军队。
如今的我们确实很难想象,饿了几天,枪里没几颗子弹,疲惫不堪,眼看着对手炮声隆隆朝自己掩杀过来,明知道自己上去肯定是十死无生,还硬着头皮顶上去应该是怎样的心理活动。也很难想象,指挥员明知道自己这道命令出去就等于断送这几十个兄弟的性命,却还是不得不含泪命令下去,然后没日没夜端着望远镜看着一片火海硝烟的阵地什么生命迹象也看不到,却还是机械的看着,指望奇迹出现又是怎样一种体验。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窘境,然而那却只是我们自己的战斗。对别人来说,只是故事。去年8月,我碰到至今8年保险生涯中第一次的重疾理赔案例。那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没什么艰苦卓绝,我只是正常且顺利的做了我该做的,客户1周后拿到了应得的赔偿。整个过程正常到没什么好说的。但经此一事,我确认我的坚持非常有意义。
如果你不被别人的故事所感动,不管是悲壮的士兵还是平常的路人甲,不必矫情,不必羞愧。但你得有这样的觉悟:如果需要,你必须随时能做自己的63军,能为自己打出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