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俗称“鸟不拉屎的地方”,也可以叫作“世外桃源”。
现在村里的人大都走出来了,剩下的也就几位老人,没落了。
童年的记忆里,它一直都以和谐美好的形象存在着。自给自足,一家有事全村支援,家家户户的大门从来都没想过要上锁。
童年的春节,感觉都是彩虹色的,美妙而不可言,满满的幸福感!
那时,大家的家都只是那个村庄,没有其他!
01. 春节前奏
每到腊月十八左右,外出的人们开始一个个陆续地往家赶。
每回来一个,全村人都跟着高兴。小孩子们去他家窜门,只为了拿到一把新鲜的糖果而欢呼雀跃;大人们去窜门只是想听听外面的世界,话话家常。那一刻,满屋子都渲染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快快快,云长回来了,赶紧去抢羊肉串!”村子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之前写的文章里介绍过,我们村子的人拥有着共同的祖先。我的辈分在村里算大的,所以这个“云长”虽然年纪上比我爸还大,但因为跟我同辈,所以我只要以兄长相称。因为辈分原因,我不知占了多少乡亲的便宜。
他主要在北京靠卖羊肉串挣钱,每次回家,都会给村里的人带上一些自己烤的羊肉串。因为村里的人都好这个,所以每每供不应求。
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就正式忙碌起来了......
“猪圈该翻修一下了,免得哪天猪突然跑了。”“是啊,牛舍也该改造一下了,来年让牛住得舒服点。”二伯和二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他们去年辛勤劳作了一年,收获颇丰。
村里的其他人,有的想翻修一下老房子,有的想新建个菜园,还有的想多布置几个房间方便亲戚来拜年......这些都是家里男子汉们主要做的活。
身为贤内助的妇女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把家里拾掇拾掇,脏衣服拿去洗,旧衣服拿去扔,给家里腾地儿。
02. 小年
腊月二十三到了,不同于城里人,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小年晚上必吃“粑粑”。
将稻米压成面粉,然后加水和盐煮熟,水和面的比例很重要,直接影响最后的口感,再剁上各种馅料,然后全家出动,一起在桌子旁包粑粑。
不要看我当时年纪小,这项习俗小孩子们都愿意参加,因为我们可以自由发挥,你懂的。粑粑包好了,再用面团包两个大元宝,然后直接放在底部占了油的锅里蒸熟就行了。
制作手法类似于包包子,但其口感比包子好吃多了,我至今未在外地看到有卖过。
粑粑熟了之后,取出元宝放在灶台上面,开始放一小串鞭炮,一家子开始接灶王爷,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送走了灶王爷后,在一阵“噼里啪啦”声中,一大家子就正式开吃啦~
家乡的风味 | 春节原来可以如此忙碌吃粑粑一直都是我们那里更久不变的习俗。
现在来到了城里,没有了这项习俗,以至于我都忘记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即使记得也没有以前那种期待的感觉。
03. 家乡美食
小年一过,春节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家家户户开始着手弄吃的了~
我们那里虽然穷,但是我们却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我们虽然买不起很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制作很多东西。
“民以食为天”,勤劳如乡民,美食怎么能难得住她们呢。
年糕、豆腐、米粉、米面、花生糖、山芋糖浆等等,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食材。这类耗时长,并且有些不能独自完成,所以必须得提前准备。
年糕、米面和米粉这类的,需要前一天晚上将米泡上,第二天一大早分别去往不同的村落进行加工,有的带回来后就是成品,有的带回来还是半成品,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非常耗时。
花生糖和山芋糖浆不仅耗时而且制作过程也极其复杂,往往是全家一起来弄,不管老少。
首先,要准备好柴火。这个柴火得是那些粗壮的枯死树木,火势旺并且燃烧时间久。
所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路上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些村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旁边有棵枯死的大树,然后一路小跑回家拿锯子来锯,生怕别人抢了先。回忆起来也是搞笑~
那段时间,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
还有一些人比较勤劳,譬如说我的母亲。她除了准备上述必备的春节食材外,还会自己做一些包子馒头(现在包子馒头满大街都有,并不稀奇,但以前在我的家乡,除非去镇上,不然是吃不到的)。
每当包子馒头蒸熟了,香味四溢,附近几家的人就会来我家串门(其实是来寻吃的)。
大家边吃边聊着......
04.食材富足
当然,年夜饭上是不会少了肉类的。
村子的周边有几个人工池塘,都是为了灌溉庄家用的。在村政府的支持下,都养了鱼。
腊月二十五六,就是一年中打捞它们的时候了。
这时,池塘边的田埂上就会聚集周边几个村子的人,并且一人手里拿着一个家伙准备大丰收。
一轮打捞下来,每家至少可以分到四五条大鱼,一个篮子是装不下的,具体每条鱼有多重我不知道,只记得九岁的我拎两条很累!
奶奶每次都笑得合不拢嘴:“这鱼真大呀,怎么吃得完!”于是她想到把其中两三条鱼用盐腌着做咸货,留下两条新鲜的在饭桌上摆菜用,如果还有剩余就会送到姑姥姥家去。
另外,白吃了村民一年粮食的猪鸭鹅鸡等家禽,也该是时候回报了.......
鸡鸭鹅杀起来比较简单,村民们可以自己动手。猪杀起来就比较麻烦了,需要几个壮汉再加上一个杀猪匠。
一家杀猪,几家助援。这时候也是杀猪匠最忙的时候,天天从早上出门,深夜回家,一个村接一个村不停地忙碌着。
猪杀完了,主人会留下最好的部分给村里有需要的,其余的都留着自家吃!
为啥不杀牛?开玩笑,牛在农村,除了干活的时候,平时都是当国宝供着。猪可以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但牛不一样,不仅有房子住还有草铺睡。
05. 大采购
前期的食材准备的都差不多了,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去镇上大采购了。鞭炮、对联、蔬菜、零食等都要陆续准备起来。亲戚多的大家庭需要跑两三次镇上。
隔壁的二叔,平日里是在城里给用户送煤球。他家有一辆拖拉机,那可是在我们这个小村庄里除了自行车唯一叫车的代步工具。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在大清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挨家挨户喊人起床去镇上采购。
图/网络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是一起去采购的。因为要采购东西比较多,而且那个时候也是小偷最活跃的时候,相互照应着,既省心又方便。
下午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打扫家里卫生了。
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以及门前屋后,都需要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寓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06. 忙里偷点闲
腊月二十九,该忙的基本上也都忙完了。
大家开始休整一下,扛起板凳,拿起茶杯,择一块空地,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晒晒太阳,唠唠嗑。
傍晚时分,妇女们开始动手忙最后一道菜肴-炸圆子。将糯米煮熟,加点盐,搓成球,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象征团团圆圆。
小孩子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试吃。每当这个时候,一群孩子满村乱跑,哪家熟了就去哪家吃上几口,边吃边分享前面吃的圆子的口味,然后跟大人们谈谈她手艺的优缺点。
哈哈,长辈们也非常愿意接纳呦~
有些妈妈们直接端着自己做的圆子一家家送点儿,让其他人尝尝自己的手艺。
07.家乡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年中伙食最好的一顿-年夜饭在万众期待中终于登场了。
然而,我们的胃和肚子经过前几天早已鼓起来了,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对它的热情。
每个村落的习俗不一样,有的村落是晚上吃年夜饭,我们这个村子是中午吃的,所以以前我都不知道这顿饭还有专属名词-年夜饭!
不同于前面几天四五点开门,三十这天,大人们终于可以偷懒了~
上午九十点起床,妈妈下点面条(前面做的米面和年糕正式上场啦),给家人稍微垫一下肚子,然后就开始准备午餐了。
爸爸这时候会带着自家孩子们写春联贴春联。“姐姐把院子里的果树贴一贴,弟弟负责在家贴福字”,老爸每次都这样分工。于是,我和弟弟一人端一碗米粉熬出来的浆糊,拿几张贴画各自出发了。
老爸字写得很好看,所以经常有村民来找他写春联,奈何我的字一直跟狗啃的似的。
于是我便有了童年时期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时不时进行自我怀疑一下:我,是不是我爸妈捡来的?毕竟那时候经常有父母因养不起而把孩子送人的案例。
一切弄好之后,时间上就差不多了,午饭也快好了。
听到外面爆竹声连续不断,弟弟开始急了,“妈妈妈妈,饭好了没有?别人家都吃饭啦!”“我要自己放爆竹呦”,那时候的弟弟虽然才四五岁,但是胆子很大,尤其爱玩烟花爆竹。
终于,老爸拿出家里最大的一串爆竹,点起。“噼里啪啦”声顿时震耳欲聋,一家人坐在桌子旁,看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口水都快流了一地儿。
首先,家里最年长的长辈需要说几句话,说完之后,我们就开始动筷子了,边吃边向长辈们敬酒,以及聆听他们的叮嘱。
饭桌上的菜肴,从原材料到成品,全是自家制作,充分体现了我们当地的特色和风味!这就是故乡的味道,买不到也换不来!老爸烧的糖醋排骨至今仍是我的最爱,即使后来我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又出了省。
有些东西我们以为只是习以为常,其实早已融入骨髓!
午饭吃完了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祭祖啦,男人们就开始带着子女们到祖坟上烧纸钱,女人们则留在家里打扫午饭后的狼藉!
晚上的时候,有些人家会举行“迎祖先”的活动!摆祭台,然后一家老小去祖坟上迎祖先,回来后烧香讲几句话,再将祖先送回去,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了!
这些弄完了之后,月亮早已高挂夜空了。接下来,放鞭炮和烟花成了重头戏。
小时候的三十晚上,我都没看过《央视春晚》。虽然在乡村,人们的睡觉时间普遍都很早,但是大年三十这晚,灯火通明。
孩子们都在外面一起放烟花玩游戏,大人们则围在一起话家常,难得的一次熬通宵~
家乡的风味 | 春节原来可以如此忙碌08.新年新气象
大年初一来了,随着“开门炮”的两声响起,家家户户陆续敞开了象征“迎接新生活”的家门。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啦~
大人和孩子们都穿着新衣,兜里揣着压岁钱去串门了。之前在《归途,原来是一场哀伤的甜蜜旅程》一文中提到,我们这个村有着同一个老祖宗,虽然现在也不知道是后代多少分支了,但是我们的感情都在。
首先,一家之主聚在一起给村里最年长的爷爷奶奶们拜年,然后便是小孩子跟着自家爸妈轮流到各家拜年。
小孩子这时候最开心了,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糖果,每次都是口袋揣着满满的才离开。
印象中最激烈的一次,我们已经满足不了衣服上的口袋容量了,每个小孩拿着一个大的方便袋去各家拜年,比的也是谁下手更快!村子不大,拜年一上午也就可以完成。
接下来,大家就开始玩游戏了,孩子们有孩子们的游戏,大人们有大人们的游戏,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斗地主”“打麻将”啦。无论长幼,皆爱呀!
通常是你一家一拨,他一家一拨,这家的桌子被小孩子占了,赶紧换一家进行。毫不夸张地说,我在没上学之前就已经会斗地主和打麻将了。
我当时差不多是村里最小的,只能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玩了,回忆起来,我现在的牌技也是在批评和总结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呀!
大年初二,空气中弥漫的热度还没来得及散去,村里就变得极度冷清。家家户户都去女方娘家拜年了,村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
接下来,亲戚见间的相互拜访,这股热浪大概会持续到元宵节左右。渐渐地,生活也就变得一如往昔,归于平静~
也许是现在的春节过于无味,亦或是故乡的春节过于印象深刻,至今谈论起来,仍感觉历历在目!
家乡的风味 | 春节原来可以如此忙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