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已经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书院的修学准则、对信仰、文化、世界、人生以及财富与环境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当初发愿要参加三级修学的我们每一位求学弟子都对佛法修学的要求与标准、佛法所讲的内容、佛法所倡导的观点、佛法所传递的智慧、佛法修学所应具备的信念与发心,都依照修习的次第,初步做了展示与呈现,到了第九课《八步骤三种禅修》,是在再次向大家强调修学标准与要求的同时,让每一位学佛弟子再明方法,再证发心。检验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真诚、认真、老实”。
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因为无明,使我们的认识受到感觉、情绪和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因为我执,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当做真实,并执著于此。而正是因为无明与我执,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种种病根,要想祛除病根,首先,要检验发心——是否能做到“于己作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医师想,于教法作药物想,于修行作疗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正法起久住想”。在这些认识中,最重要的是病者想。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是生死轮回的重病患者,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如果不能生起这一认识,学佛必然流于表面,是不可能相应的。只有看到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存在重大过患,看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才会寻医问药,积极治疗。进而认识到,佛法是药物,法师是医生,修行是治疗过程。具备这些认识,才能建立“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
不真诚,就会目标不清,不知学佛是为了调心治病;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不老实,就会四处攀缘,今天接受这种治疗,明天尝试那个配方,尚未看到疗效就不了了之。总之,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佛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但它究竟能对我们产生多少疗效,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我们惟有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佛法,改善生命。否则就会像覆器,佛法根本就进入不了心田,哪里谈得上理解?或是如漏器,无论接受多少法都会流失殆尽,无法积聚为改造心行的力量;或是如垢器,接受的法都会被自己处理过,不能产生应有的正向作用,甚至成为烦恼的增上缘。
修学态度模式又决定了我们对法的“理解、接受、运用”,也决定了我们对法的受益程度,即能否通过学佛完成“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
八步骤三种禅修又是对十八字方针(“真诚、认真、老实、理解、接受、运用、观念、心态、品质”)在修学运用上的概括。八步骤三种禅修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结果。其中,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后四步则是通过传承佛法来改造生命,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只有理解之后,知道其中讲的是什么,才谈得上接受。如果不曾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哪怕听得再多,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真正和法产生连接,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理解、接受、运用”就是通过心相续来传承佛法,完成生命的改造,进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当做理论,或是修行技术,乃至生活方式,都是不完整的。佛法的常规修行理路,有八正道、闻思修、信解行证,及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等。
八步骤三种禅修,包含了从理解法义到思考人生、形成认识,进而落实心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不仅是一套有效的修学方法,同时还蕴含着学佛所要达到的结果。
八步骤的前三步非常关键。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对法义有完整、准确、透彻的认识这是修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禅修。如果说前三步的闻思只是获得种子,而观察修就是耕耘、播种,让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第五步就是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如果法还没有变成你的认识,怎么运用?其实,凡是我们真正懂得的道理,一定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错误还会去犯?归根结底,就是对道理认识不足,对其中的危害认识不足。知道这件事不对,但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成为实际认识,进而也就用不起来,导致犯错误。可见,真正产生作用的是实际认识。一旦将佛法理论变成自己的认识,自然就用起来了,所以说,运用是取决于观念的改变,取决于观念的深入程度。
第六步完成心态改变,如果佛法已经在我们的生命系统中运转起来,自然就会产生作用。这种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心态的改变,心态的禅修,是来自于观念的禅修;心态的转变,是取决于观念的转变。
第七步是重复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正向的心态初步建立起来,还不会太稳定,需要时时对它加以关注、欣赏、支持和重复。这个过程,就是佛法所说的扫尘除垢,转染成净。
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生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修行造就的。
八步骤的修行,就在引导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生命品质。首先是舍凡夫心,消除负面心行,佛教称之为断德;其次是成就正面心行,圆满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佛教称之为智德和悲德。这些品质需要通过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成就,三级修学同样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定。
除了八步骤,还有十六字窍诀,即“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八步骤的前四步,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认清真相”;而后四步则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没有完成,就无法树立正见,也就不能认清真相,摆脱错误,更谈不上重复正确了。所以说,八步骤贯穿着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整个过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础,第三、第四步是关键,第五、第六步是提升运用,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
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套理论,让我们掌握一些知识,而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所以在学习书本理论之后,必须联系现实进行观察,由此建立正见,将所学、所修认真的在生命中时刻加以运用,将佛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进而最终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