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教语文五
语文课上,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课堂笔记。毋庸置疑,这样的方法没有错。自古不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
但语文课堂笔记到底该记些什么?又应该怎样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课堂笔记应该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而不应该把学生当做记课堂笔记的机器。
课堂笔记应该记些什么?
首先,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书上做批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即使个别地方还不够完善,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依然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课堂注重的不应该是固有的千篇一律的答案,而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这,应该是学生课堂笔记的重点。
比如,纪伯伦的《花之歌》一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全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课堂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思考: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并不是很难。课文第1—4自然段运用“我是 ”的句式来写“我是什么”。每段都是第一句话写“我是什么”,紧接着写具体表现。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标画,批注,然后将自己批注的内容进行分享交流,这也是课堂笔记应该记录的内容。
其次,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中,在“语言运用”方面,指出:“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记录阅读体会的过程也是课堂笔记要记的内容。
比如,《桥》一文中,在理解体会老支书的形象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在书上作出批注,这也是课堂笔记中宝贵的资源。
第三,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俗话说:“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进而解决疑问的过程。我觉得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而来,通过不断梯级的阅读、分享、交流解决问题,然后又带着高阶质的疑问走出文本。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批注在书上,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解决过程批注在书上,然后再将产生的新的疑问记录在书上,这也是课堂笔记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该怎样记课堂笔记呢?
可能在大部分老师看来,课堂笔记一定要有老师出示正确答案,然后让全班学生千篇一律地记下来。这个过程,一般采取的是老师念答案,或者将答案出示在屏幕上学生抄。
我不赞成这样的方法。试想,长此下去,学生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只会坐等记答案的机器?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不是只会记答案的机器,而应该是具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多种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绝对不会给学生念答案或者让学生抄答案,而应该是在学生的不断思考、分享交流、修正提升后,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答案。刚开始时,学生可能还不太习惯,觉得这个老师“不按常理出牌”。但慢慢地,他们会发现老师指靠不住,所以就只能靠自己。这也促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不认真思考,不得不认真倾听,不得不修正提升,不得不自己组织。那么,这样被“逼出来”的学生又怎能会素养差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