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一日三餐都是米饭。早餐不叫过早,叫吃早饭,是真米饭。一般都是头一天的剩饭剩菜,用开水泡一下就行。开灶生火,很麻烦,大人们都要赴着出工到田里劳作,根本没时间。
面食见得多的只有挂面,一般是家里来亲戚了,专程下碗汤面,加个荷包蛋,放几粒葱花,那就是最好的待客之道。谁家来客了,不用说,村子里香味弥漫,勾着嘴馋的小孩子们往那家涌去,回家就向大人报告了。
因为我们以水稻为主,对馒头、包子做得少,也吃得少。后来条件好一点,可以到镇上采购点东西时,油条是最畅销的面食。
干吃,泡在糊汤粉里吃,就着豆腐脑吃,夹在用米浆在平底锅里剪出来的米粑里吃。
如果把面食当零食,那必须油炸。你发现没,油炸出来的面食,都会外酥里嫩,水份气化让食物表面酥脆含油,表皮焦化反应、蛋白质变性都会产生独特的香味。
以上都没什么留恋的,有一样小时候吃过的面食,现在很少见,叫“金钢角”,我们孩童时称之为“精干脚”,可能是“筋干角”之误。
它是一种烘烤出来的死面砖头,五角形,极硬,极干。在缺吃少粮的年代,可是极具诱惑力的奢侈品。
牙口要好,像似嚼干炒蚕豆,嘎嘣嘎嘣。麦香味浓,绝对的干粮。
面食不管是主食、零食,花色多样,这是米饭只有蛋炒饭、猪油炒饭、扬州炒饭几种所不能比拟的。中国每个地方的面食都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且都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
暂且不说中国最有名的兰州拉面或武汉热干面,我们说一下日本拉面。
其实日本粮食也是以水稻为主,他们的传统主食也是米饭。拉面,是怎么成为日本的国民饮食的?现在全日本有大概3.5万多家拉面店,民间还有日本拉面协会。
拉面进入日本,最早能追溯到唐代,面条是作为“进口货”,从中国传到了日本。
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多了起来,拉面,就诞生在当时的中式餐厅里。但那个时候的拉面,距离成为国民饮食还差得远,主要是体力劳动者补充能量用的。
后来拉面的流行,不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原因,而是来自美国的塑造。
二战期间,日本的一切资源为军工让步,粮食实行配给制,大量的粮食,从中国、东南亚抢夺、从外面进口。战败后,日本失去了这个渠道,本地的稻米也歉收,粮食产量只有二战前的60%,一下子就陷入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当时的日本由美国接管。为了拉拢帮手,防止日本人就会转投美国当时的对手苏联,必须支援日本,帮日本解决粮食问题。
美国搞援助,不是看日本需要什么,而是看美国有什么。美国自己小麦产量很高,有富余。更重要的是,农民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很高,是美国政客需要团结的重要力量,怎么团结?就是帮他们卖粮食。就这样,美国把本土的小麦送到了日本。
但是,很多日本人平时没有吃小麦的习惯,怎么办?美国人就联合日本政府,开始宣传小麦制品,也就是拉面等面食。这个宣传,不光是从营养的角度来宣传,有人甚至还把吃面上升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当时有个营养学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里面说,以小麦为基础的饮食习惯,是欧洲理性和进步的主要原因。而日本因为吃米饭,所以没有欧洲那么先进。
就这样,拉面开始进入日本人的餐桌。后来,1958年,日本有个叫安藤百福,发明了杯面、方便面,被誉为“方便面之父”。现在,方便面每年的全球消费超过1000亿包。安滕百福其实原名吴百福,191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当时受日本统治,早年父母双亡。22岁开始做生意,并到日本设立商会,一边经营,一边上学。后来政府推广面食无果,安滕参与其中,受到牵连几尽破产。1958年在自家小院不到10平米的地方起早贪黑地发明方便面,无数次失败,偶然从夫人的一道菜想到“油炸”。
他的方法就是将面条浸泡在汤汁中入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方便面自此诞生,可以无限量工业化,他创立的日清食品,也是全球著名的食品企业。
从这里也能看出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创新后变成自己的东西,的确有一套。
日本的面包产业也很发达,我们国内烘焙,很多都是靠学习日本起家的。我们下一次再聊这个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