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邻居家做客,看着两个孩子在一块儿玩耍,本来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邻居妈妈却突然叹了一口气,她说:"唉,孩子天天待在家里,跟我俩唱反调,说啥都不听。让他别吵他非要大声玩闹,吵得我俩都快神经衰弱了;让他不要老是在屋子里乱蹦乱跳也不听,这不,前两天撞到了茶几,膝盖青了一块还摔坏了一副茶具。一跟他讲道理,他就"略略略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又皮又不懂事儿,真是气死个人……"
孩子叛逆不听话,越被制止越想做,跟父母反着来,是孩子进入叛逆期产生逆反心理了吗?事实未必如此,家长与其把责任都怪在孩子身上,不如自己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态度和行为,孩子不听话总爱唱反调,或许是因为家长跟孩子的交流方式有问题。
孩子年纪小,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父母一昧地跟孩子讲大道理,孩子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讲了也是白讲;年纪小的孩子比较脆弱敏感,家长如果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向孩子发泄情绪,就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着发脾气,冷静一下,先看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问题,那就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家长的禁令——"白熊效应"
父母面对孩子,总是有数不尽的要求,家长对孩子有要求其实并无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不少家长反应,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总不爱听话,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许吵闹"
"不要不听话"
"不可以老是玩游戏"
"吃饭不要看电视"
……
如果你对这些话感到很熟悉,生活中的你,一定总是喜欢给孩子下各种各样的禁令——这与孩子总爱唱反调的理由息息相关。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总爱跟父母对着干,不如先来尝试一个小游戏。
游戏规则只有一个:请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这个小游戏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白熊实验。听到游戏规则的同时,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来一只白色的熊?在丹尼尔的实验中,他要求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大家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人们的脑海中很快就会想象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白熊效应",也称反弹效应,或白象效应。孩子不听话,其实就是"白熊效应"捣的鬼。
禁令,是指令的一种,当人们接收到禁令时,大脑会自动做出两个反应:第一步,唤起,在这一步中,大脑会下意识地自动构建接收到的指令中的相关画面,比如一只白色的熊;第二步,抑制唤起,这一步的进行需要大脑很卖力地抑制冲动,不上一步构建的画面进行想象。对年纪较小的孩子而言,在大脑中连续完成这两个动作十分困难,孩子无法抑制去做、去想的冲动。这时,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对否定句型中的「不」「别」进行剔除,只进行第一反应,构建禁令中的画面。
正因如此,就出现了家长越是制止孩子不让孩子做,孩子越想做的情况。做完之后,孩子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跟父母对着干,还会一脸兴奋求表扬,"我棒不棒!",看着这样的孩子,家长只能生气又无奈"做得完全不对还想求表扬?"孩子失落又无辜,"怎么我明明按照妈妈说的话做了她还是不高兴?"——你和孩子就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各自的频道里自说自话,这就是3岁之前的孩子"越被制止越想做"的真相。
家长的批评——助长孩子脑中的"白熊"愈发猖狂
越是想忘,记得越牢;越不让做,越是想做——这是"白熊效应"的本质。
3岁以下的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大脑自动剔除了禁令中的否定词汇,那能够执行禁令的大孩子们,他们又是为什么要与家长对着干呢?家长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时时,你的表态是否已经到位?
1.鼓励与肯定没有到位。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孩子总是希望父母能在自己做事时给到及时的反馈。孩子做错时,父母的制止与批评,会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同理,若是孩子做得很好,他就会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但如果父母却没有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失去继续坚持或是做得更好的动力。
2.不停地催促与叮嘱。
"起床起床起床,上课快要迟到啦!""出门一定要记得多穿一点;见到认识的长辈要有礼貌记得叫人;上课不要老是走神要认真听课;不要老是玩手机!"孩子或许无法事事做到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做什么事都需要家长不间断地一直地提醒。过度的提醒、没完没了的催促与叮嘱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过多的批评与抱怨。
"都跟你说多少次了,每次讲完都没用,没一次做好的,你怎么啥都做不好?""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辛辛苦苦,回家还要伺候你,你实在是太不懂事了""妈妈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妈妈有经验是过来人,你要听话"……家长一定要注意了,这些不经意的话语正在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些话语只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日渐消沉。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可以作出解释: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都会让人感到极不耐烦,甚至会产生反抗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让孩子听话——解救被"白熊"绑架的孩子
想让孩子乖乖听话,家长们注意啦!以下四点很重要:
1.说「停」比说「不」好
3岁以下的孩子的大脑会自动剔除禁令中的否定词汇,家长想要达到禁令的效果,可以尝试对孩子说一句"停"。对年纪较小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大脑处理"停"(简单指令)比处理"不……"(否定句型的指令)简单许多。"停"作为一个中性的词汇,听不出责备的语气,孩子对这样的指令也更容易接受。
2.做孩子的榜样,示范正确的行为
父母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比生硬地要求孩子温和有效许多。当孩子好动总爱吵闹时,换种方式,对孩子说:"我们来玩个游戏,看谁更像小忍者,谁先发出声音谁就输了",用有趣的亲子互动方式,代替一句强硬的"不许跑",既能让孩子听进去,又能促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3.直奔重点,停止碎碎念
很多家长在"说正事"之前,总要进行冗长又无用的铺垫,这种行为不仅没什么意义,还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讲的东西太多太杂,孩子也容易抓不到重点。家长想要跟孩子"说正事"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提醒,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说题外话时,强制自己立刻停止。就事论事显智慧,别让无用的碎碎念破坏了亲子间的关系。
4.信任孩子,让约定代替牢骚
与其一直在孩子身边不断地禁止孩子做事,不如和孩子做一些约定,比如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时间到了,就要停下。与人的约定要遵守,定下的原则要坚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