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与自白》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拆解,我们来聊一聊思维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话说自打参加工作以后,我总是有一个困惑,就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该先学习理论呢?还是先掌握方法论呢?
按照上学时候的逻辑,肯定是先学习理论然后再投入实践,这叫学以致用,老师们都是这么教的。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比如那个时候我还在做室内设计,全公司详读各项施工工艺及标准的只有我一个,可以说各种数字要求我都能不差1毫米的讲出来,老大当时看我挺认真的,于是直接就把我派到工地学习去了(当然,现在我猜他是不想浇灭我的学习热情)。
来到了工地之后,本以为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可万万没想到,我滴个老天鹅,这几乎是我“工作史”上最挫败的一段日子了。
起初,我的理论还能支撑我与现场的项目经理和工人“过两招”,但是随着工作的愈加深入,我的认知也被彻底颠覆,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有一伙儿湖北的朋友给墙面抹灰(就是在墙面抹水泥,让墙表面平整),我拿着卡尺过去测了几次都和我脑袋里的数字不符,然后我就找到包工头反映了这个情况,可没成想这位老哥还是位急脾气,跟我讲了一通墙面和房间结构的特殊性,说的我是哑口无言,他还差点抬屁股走人,多亏项目经理及时出面,才把这个事化解,最后连我的老板也对我说,以后不能这么较真儿,没实践过一定要先听工人的。
为什么要和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因为我在《运营之光》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思维和方法论相结合的答案。
作者黄有璨先生也是在从思维层面和方法论,两个方向来讲解运营工作的,我可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知识框架:
首先,先从宏观认识事物,了解这个事物的运作方向和大致规律;
第二,开始从一些小的工作入手,先让自己接触并融入进去;
第三,通过不断的分工协作与积累,回过头去再看理论,就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这“三板斧”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因为知识是什么啊,知识是人类通过行为总结出来的内容,但重点是,这个内容,是运行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环境当中的,脱离了这个标准环境,知识可能就不会完全适用了。
当然了,作者说的这个境界也是比较高,如果非要说思维和方法论先从哪个入手的话,我个人给出的建议,是先从学会手段开始,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可能你就明白了,话说《营销管理》这本书我一直在拆,现在已经看完7个章节的内容了,写了三篇拆书稿,我为什么没有继续读下去,并且接着拆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实践的支持,我是很难理解那套庞大的知识框架的。
但是如果你有了实践,再去读的时候,就非常轻松,就像我看前6章的内容一样,很容易就吃透了,可是到了后面,光是看看目录我都迷糊,我怎么可能读懂内容呢。所以说先有了实践,你就能进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去,通过行为收获的知识理解,远高于理论。
对于广大运营从业者而言,这本书可挖掘的东西绝对不止我讲的三篇内容,光是书中所涵盖的具体细节运作,都不止三篇能讲完,我更多的是考虑到非运营从业人员,毕竟这本书里传递出的思想还是可以供大多数人学习的,所以拆解了很多思维层面的内容,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想感受这本《运营之光》的智慧,我还是推荐你阅读一下原书。
在这里给大家做一波预告,下一本要拆的书,是吴声老师的《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说实话对于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吴声老师的大名在业界内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决定再看一遍本书,梳理好知识结构,为大家带来更详细、更容易理解的内容,想要完成“个人崛起”的小伙伴记得关注我,不错过吴声老师的这本《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