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刚从业文案的时候,以为对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变着法的念叨产品好处,正如你所看到或听到的,类似“XX的好,别的产品代替不了”这样的内容垃圾就是我曾经的“杰作”
可后来渐渐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痛不痒,味同嚼蜡,不仅老板和客户不喜欢,我自己也开始有些厌烦了。
接着我便开始钻研一些方法论和技巧,什么“文案广告36式”、“十招写好转化文案”之类的东西看了不计其数,我把从中学到了一些方法投入到工作中,虽然加入了很多变化,却总有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那时我总有一感觉:自己像是一位修行多年的功夫小子,有着一身的好武功,出南拳像南拳,踢北腿像北腿,可你让我真正的打出一整套拳法来,我可能一招也不会。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词——碎片,这时候我才突然发觉,原来是自己掌握的知识太碎片化了,我学到的技巧也好、方法也罢,都是在教会我如何使用工具,而这个工具能做什么,却没人告诉我。
这是我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如何形成知识体系?我缺少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将所学的内容支撑和串联起来。
好在我的头发还剩下一大半的时候,一本叫《营销管理》的书及时出现,不仅帮我构建起了知识体系,还教会了我怎样学习。
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声音,抛开了那些技巧和方法,对我讲什么是营销、什么是文案、什么是顾客价值,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我需要思考哪些层面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字、文采这些“表面功夫”。
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提升,我彷佛打开了脑中的“任督二脉”,现在,我就把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思考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发奋学习之前,不妨先弄清楚来龙去脉
我相信很多人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但是靠着这股子冲劲儿一头扎进去,很有可能落得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原因很简单,在一个“点”上越扎越深,就很容易被困住,思维很难跳脱。
就好比我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手绘,每天画几万条线,最后我是班里线条画的最好的,可是画单品和场景的时候,我的作品根本不能看,因为我只注重线条的美感,场景的透视、明暗关系、虚实关系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无论什么样的场景,看上去都是线条的堆叠,我的思维和眼光,都被这些线条给困住了。
很多高手有一个本领,叫“窥一斑而知全豹”,那是因为它们见到过完整的豹子,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切忌被单点困住,要尝试从这个点中跳出来,看一看这门学问的全貌是什么样,要不然就成了盲人摸象,把眼前知道的这么多当成了全部。
种好了一棵树,然后全力的生长,突破末梢
当我们建立好了知识树之后,接下来就要全力的生长,找到自己的边界。
当然了,你也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格局和认知,是没有上限的。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老话说的一点都没错,还是以写文案为例,我起初的认知就是觉得,文案嘛,描述产品,玩得花里胡哨一点,吸引眼球就够了。
可是系统的学习过后,我发现,噢,文案不止是这样,它同时也是一个消费者了解产品、购买产品的一个入口,再后来,我发现它还是架起消费者与品牌、产品的桥梁,这时候我再写文案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再盯着产品,而是从一个更大的格局去思考,我的文案承载了什么价值,之于消费者,有没有让他们迅速获取有用的讯息;之于企业,有没有传达出核心的卖点等等。
我曾经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EMBA讲师,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铭记:一重认知就是一重天。去EMBA学习的人,根本就不是学习方法论,而是为了突破认知,避免让自己成为企业的天花板。
换一种思维方式去学习,往往能收获奇效
既然聊到了方法论,我们不妨再深入说一下。
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我曾经看过的各种技巧和手段,那时候我奉它为至宝,可现在,我几乎很少拿出来翻看。倒不是说方法论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方法论。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思考方式,那就是:看方法论的书,我会研究方法背后的逻辑;看讲逻辑的书,我去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
这种方法至少对于我来说非常好用,它能让我在脑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有条件就顺便把整个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积累的越多,思考的就越多,能够成型的想法也会更多。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心得,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它更需要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我希望我曾走过的那些弯路就不要再有人步后尘了,毕竟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走弯路上。
因为篇幅的关系,这边文章就写到这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和大家分享学习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想有点自己的观点怎么就这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