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信息爆炸时代,有人感叹:想参加活动很容易,资源遍地都是。
付费的、免费的、商业的、公益的形形色色的活动应有尽有;只要想去,周一到周天,天天都可以赶场,还不重样;也有一些人抱怨:有些顶着专家头衔、靠着名牌学校或者公司名号的水货,做一些不负责任的分享。
过分夸大背景实则“空有其名”的的活动,赚足了人的眼球,浪费了听众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浪费成本,这里着重讲的是时间成本。
对于职场人士,时间就是生命呀!
接下来介绍如何从六个角度去考察一个活动是否真的值得参加。
02
1.主办方
记住这条规律:通常越是有名的机构举办的活动,规格越高。出于对自身品牌的考虑,对活动的品质要求很高。例如你想参加媒体活动,肯定是一些权威的媒体、行业领导者组织的活动。
2.活动主题
记住这条一般性规律:如果一个行业活动,没有一个大的鲜明的主题,只有一堆杂糅的分享,通常来说水分比较大,广告的成本也会很大。
讲融资、讲营销之类话题的活动超过100人,基本不值得参加,实际都是在和听众讲故事,回来还是不知道怎么入手。
针对某一个细分领域的活动值得参加。比如php是最好的语言,你能找到同行,切磋也好、合作也好、学习也好。
硬件展会值得参加。道理和前面提到的一样,线上视频无法提供线下展会带来的价值,你能在展会上看到实体产品、能与厂商谈合作、能看到最新的科技趋势。
收费的培训可以择优参加。获得体系化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你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互联网、他人聊天,学到各个知识点,通过思考,形成知识体系。另一种是,让别人教你。免费不一定不好,但真正好的知识一定值得付费,学会投资自己。
3.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中大型的如行业峰会、主题展览、主分会场等,小型的如主题沙龙、闭门圆桌等。
附带展览的峰会,嘉宾做“软植入”的概率极大,一般不值得参加。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一个大的领域展开,大领域意味着不专注。小型的活动,普遍干货比较多一点。
有现场直播、会后报道的活动,一般干货很少。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演讲者,你会在一个面向全球直播的活动上,分享你如何把用户量从0做到1000万的窍门吗?你肯定不会。
工作坊形式的活动值得尝试。这种活动一般都需要成员动手参与。因此小组之间的人能相互认识,同时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它提供了线上活动无法提供的独特价值,例如参与感,自我驱动等。
4.分享嘉宾
话题再好,关键还是看谁来讲。
众所周至,业内大咖通常不会太差。
如果一个分享嘉宾频繁出现在不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略过。一个人一年能分享的话题也就一两个,如果超过两个,说明他在这个话题上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很难出干货。如果他的确很优秀,那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他的活动,通过查看网友的评价来发现他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
5.参会人群
外出参会,大多数人想顺带拓展一下自己的人脉。如果你去参加一个遍地都是销售的活动,估计你都要烦死。
活动质量与参会人数成反比。这是判断一个活动是否值得参加的基本原则,2个人对话做好,2000人一场大会,效果就极差了。
越是大会,付费演讲越多,内容越渣。一场大型活动,比如1000人规模、2天,主办方可能需要付出100-200万用来搭建场地,前期宣传,这些费用不能让参会者承担,只能找赞助商来承担,赞助商就会分享很多带宣传性质的内容,主办方也没办法严格管控质量,毕竟那是金主爸爸。那你觉得还值得你奔来跑去吗?
6.熟人推荐
这是终极的杀手锏,可以推翻前面说的所有规则。有实力有人品的朋友推荐的活动一定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体验。
当然如果你打算推荐朋友参加某种活动,也一定是因为它是真正的好东西,否则损人品啊!
03
有些人参加活动,不但是为了学习,更是是为了找机会认识各路大咖。有这种想法的你们,很值得鼓励呀!
在此提醒,越小的活动,你越容易认识朋友。在大型活动上,你貌似可以和很多人换名片,但这些人跟你会有进一步交流吗?就算加了微信、留个名片,记了电话,出了门,大家都是成年人,还懒得理你!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的知识、能力、资源没有跟人达到同一个level,只想着去拓展所谓的人脉,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干活吧!
你去了,真的只是去了,什么都带不回来。还不如待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陪陪家人。活动的本质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真的不建议想得这么复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