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开篇用一个体验式游戏来提出类比归纳,先给出一张窗边桌子上一瓶玫瑰花,让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再给出另一张很多瓶各种各样开放的玫瑰花图片让大家对比去看上一张图片中还能发现什么。用此来说明对比能让人去发现之前忽视的一些细节。
第二个例子是一道GRE考试中出现的经典的逻辑选择题:
洪水之于水滴,好比:
(a)沙滩之于海浪
(b)沙漠之于绿洲
(c)暴雪之于冰柱
(d)泥石流之于砾石
(e)倾盆大雨之于水洼
书中说答案很容易选成a或e.因为都有一些“表面特征”就是水。 我选的b,理由是洪水体量比水滴大,选项中沙漠的体量比绿洲大,这就是他们类似的地方。后来看看不对啊!暴雪的体量也比冰柱大啊!泥石流的体量也比砾石大啊!倾盆大雨也比水洼大吧!
而正确答案是d。因为它们有着共通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s),即“本身无害的事物,随着数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引发大灾难”。这里所说的深层结构是指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因此即便原词组说的是水,(d)选项说的是石头,两组事物的本质关系依然是相似的。
所以类比的原理就是“从表象特征迥异的事物中发掘出其中相似的深层结构。”
那么在学习中用类比归纳方式学习的话也会学习得更深入。书中建议用两个以上的例子来进行类比学习,让学习者探索不同例子里面相似的深层结构。
而如果使用类比学习中没有理解里面的深层结构,只用了表面特征作为线索来解决问题的话就称为“负迁移”,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例子更好让大家理解深层结构达到“正迁移”。
(这让我想到我们常说得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类的意思,还有金斧头银斧头故事里面的财主的结局,也有一些生活中学了别人的方式去做生意也好,用在孩子教育或者是亲密关系中也好,出现不起作用的时候,其实应该是出现了“负迁移”。我们应该去思考是否没有约到深层结构逻辑,而不是停留在这个对我没用的层面去否定所以努力甚至不努力了。)
运用类比学习中容易出现两个误区,学习者可能无法从类比中总结出蕴含其中的深层结构,或是干脆读出了目标内容之外的东西。
要求学习者自己为学习内容选择类比例子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因为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在已知的范围内寻找类比对象,而很难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本质。
这些类比并没有带来多少额外的价值。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发挥出类比案例所能带来的更大学习价值,则应邀请更多人一起加入构思类比的过程,然后再一起分享讨论,看看哪个类比对于表达目标内容更为贴切。这既能帮助学习者了解挑选优质类比的标准,又能促进对目标概念本身的深入理解。
以上是一些摘抄总结出的内容,这本书很好懂,有着学者的严谨和逻辑,以及一些案例来说明论点。语言简洁不啰嗦。
看完后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知道了类比归纳学习法很好,我们自己又如何用来进行自我学习呢?作为父母的要如何去引导孩子呢?作为老师又如何使用到教学中呢?书中其实提了一个对幼儿使用儿童剧的方式。那结合我们的生活中的话又有哪些方式?
现在我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不过可以带着这个问题慢慢在以后找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