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岁 7月6日
我是在去年五月份了解到隈研吾,当时知乎上有一场他的live。
出于作为一个建筑学科在读生的自觉,以及朋友的推荐下,我参加了这场live。
作为世界知名大师,隈研吾在解决建筑与环境的的关系上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他的《负建筑》一书在不断推出令人赞叹的设计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现代社会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他的作品总是含蓄而优美,是身处其中得人具有安全感。
在《负建筑》中他谈到当代建筑是以一种高傲的、胜利的姿态来俯视人的建筑,这反映了人与自然抗争的胜利,也将人与自然环境隔离开来。
他指出人们真正需要的建筑师“负建筑”,是能够自由发展的而不是被现代主义冷硬的线条所拘束的建筑,是不张扬的、温和的存在于环境之中的建筑。
隈研吾热衷使用各种设计手法来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紧密,让人们看到建筑的温和形象,而不是给人压力感。
在建筑设计中,他一般会首先考虑材料,如木头、石头、布等。具体材料的使用则根据现场的环境确定。
想起隈研吾,很多人会想起长城脚下的那座竹屋,在八达岭岩石之间舒展姿态,与环境浑然一体。成千上万的竹子既作为建材构成空间,还能理解为将空间隐匿于竹林之中。
天然材料不仅带给人亲近自然的感受,竹子隔断的空隙呈现出的不规则的通透感也增加了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隈研吾认为建筑的美是一种复合的体会,使人处于这个环境之中的所有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
大部分的建筑师的设计流程都是由外向内的,先有外部造型,在设计内部的构造去适应外观。但隈研吾设计的时候总是优先注重建筑的平面。
比如在进行竹屋的设计时,建筑的原址是一块坡地,他并没有将这块地找平,而是根据地形的起伏来进行平面布局,这样既节省了土方量,又创造了优美的建筑造型,与远处蜿蜒早群峰顶端的长城相呼应,形成微妙的对比。
时代周报曾采访过他:“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消失”,不矛盾吗?”
“我倒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矛盾之处,毕竟早在20世纪,许多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就已经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问题。”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氛围。设计前,我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负建筑”并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是隈研吾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建筑的未来的一种探索和使命感。
当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的时候,建筑的美才能与环境的美相得益彰。
正如他在live中最后提到的
“谦逊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烈、显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