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
昨天和今天,周末两日,不知你是如何度过的?有我在,没我在,有不同吗?亦或是你更喜无人管束的自由自在呢?《水浒传》不知读到何处了?我们分别前有关连续三周坚持每天写几句读书笔记的约定,你是否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呢?妈妈很抱歉,这样的约定,实在是一种强行安排,为了督促你执行,还借助了你老师的威慑力。你没有异议,甚至可以说很愉快地答应了,让妈妈有些意外。但是,你和妈妈,和很多人一样,并不清楚许下的承诺、制定的计划,往往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容易兑现和执行。
我想,既然不能天天和你通电话交谈、交流。那就用笔记的方式,写下这些天的读书学习情况吧。算做给你的示范。妈妈虽是近四十的成年人,且自觉读写习惯保持不错,但定这样一个与你对话,给你示范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每天读点书、写点笔记的习惯能坚持得更好些。妈妈给你一个目标,用意也在此。
这两日工作之余,我粗略读完了夏丏尊先生的《文章作法》,颇有些收获,简要和你分享。
我想,对夏丏尊,你是陌生的,但说起叶圣陶先生,你应该熟悉。我记得你不但在课本中读到过叶先生的文章,还在课余读过他的《稻草人》。夏丏尊和叶圣陶一样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一本杂志叫《中学生》,总编辑就是夏先生,叶先生是主编。《中学生》杂志在妈妈读中小学的90年代,还很受欢迎,现今还在刊行。后来,他们合作编写了一套供初中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我们家书架上就有,你感兴趣可以找来翻一翻,看看过去,像你这么大的孩子语文课上读什么、学什么。
这两日读的《文章作法》是夏先生在原来的长沙第一师范(也就是毛主席曾经读书的学校)和白马湖春晖中学的讲义稿(相当于妈妈备课的教案)重点介绍了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
读完前三章关于记事和叙事的内容,就觉得可以推荐给你读一读。因为,你在小学段写的和即将在初中段练习的大多为这类文章。因为你平日有较好的读课外书的习惯,尤其是三四五年级读了不少的童话和短小说,又总能在写作文用词、造句时灵活借鉴、模仿,所以记叙文章写得不坏。但,如果你能读读这本书,定会有不少收获。
妈妈且与你分享的一点:作文,“态度比技法更重要”。
书中说,作者应有的两个基本态度,一是真实,二是明确。真实即情感的真实,明确即文章要能使读者了解。缺少真实的情感,无论加什么修辞技巧,文字也不能像样,好像五官不正的人擦上了许多脂粉似的。妈妈觉得你的作文客观地写景、状物尚可,但情感不够、不真切。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你所写的往往不是你真心动想写的,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当然,夏先生还提出作者最要注意几点:1.勿模仿无抄袭。文章是表现的自己的,不能抑灭了自己的个性。2.须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或典故。妈妈和老师们或许都曾表扬过你善于模仿,尤其常能借用一些成语、诗句。作为初学写作者,为让自己能“写下去”,将学过的词语、故事拿来用,只要合适、妥帖,自然是无妨的。但文章的第一功夫就在用辞。其实,表示某事物最恰当的言语只有一个,若是用了别语就容易和别事物混同。文人无不在用辞上下苦功。贾岛韩愈“推敲”的故事你是听过的,“一字之师”的典故你也熟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妈妈带你读过,你可知道海明威当初删改了整个小说的十分之九。我们读到的名著《老人与海》他前后修改了近十次。所以,璟,你在作文时能很快联想到学过、读过的词句,很让我欢喜,这也是广泛阅读的意义之一。但,妈妈常提醒的,写完之后,自己再认真读两遍,必要处做些修改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用辞上的斟酌。用辞要适如其分,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实属不易,又极为重要。
有机会,我们不妨将之前写的习作找出来重新读一读,改一改。相信,大有裨益。
当然,还有第三点要注意,那就是符号和分段。符号和分段是辅助文章意义更明确的。妈妈觉得,这不仅是态度更是作文的小技巧。标点符号,首先要用对,即帮助清楚表达你的意思。用不对是会造成误解或曲解的。我记得,我们曾经聊过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读的事,也笑谈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不同的断句效果。所以,你对此应该是有一些认知的。尤其在叙事写人的文章中,人物对话情境里,标点符号不同,意义和情感很可能大相径庭。见面,我们可以举很多的实例。分段是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一篇文章虽只有一个中心,但往往是联合几个小中心思想成功的。分段的标准有很多,空间位置、时间顺序、事理逻辑等,全看文章内容而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