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讲多遍逻辑性更强。同一门课程要连续讲三遍,今天又讲了两遍物理课,每讲一遍感觉都不一样。今天在讲课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到底讲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现在网络资源那么丰富,大师那么多,想学习随时都可以,连清华北大的物理都能听到,那为什么还要听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师在这里叨叨呢?难道纯粹是,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修够学分,学校需要开设这门课程嘛?难道这是一场无意义的合谋嘛?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的人生意义肯定不止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宝贵时间也不是为了配合老师拿到学分的。
今天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讲的很清楚,一学期40课时,我讲不了太多内容,如果想坐在课堂上等着我喂,那么收获将很有限。我只是课堂组织者,活动的策划者,资源的整合者,你们才是学习的主题。现在学习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在身边,关键你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求知欲,想不想学习成长?
我能给到大家的就是抛砖引玉,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大家可以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查资料,自己寻找答案。我能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授给大家,至于你能接收到多少,那要看你自己的了。孔夫子说要啐啄同时,礼物来了,你不接收也没用。
如果要想培养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那么老师本人必须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不然只能输出一些有限的知识而已,而不是通过发问引发大家思考,引导大家去探索,好的教学必须要学会恰当的提问。
在有限的课时,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课程的学习最终要培养有好奇心、求知欲、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个体。这些能力又如何培养呢?以终为始,那应该如何设计课程呢?
我自己通过教授课程,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得拿到哪些附加成果呢?教学相长,如果要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自己首先应该成为那样的人。我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能还不止这些。孔子教学内容都是他自己内化后能做到的,而不是讲书上讲的内容。
今天在互动调研中,有的学生感觉中学物理难,自己学的不好,这是一种限制性信念需要破除。我引导他自我接纳,然后再次努力重新出发。上课处处都可以用到心理学,只有打破这些负面的限制性信念,学生才会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上课。要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课堂,做好课程心理建设。
学生觉得物理难,我告诉她,这种感觉是对的,学习就是爬坡的过程,费经说明你在成长、在突破,如果觉得很轻松说明课程设计太简单,你没在突破。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再坚持,才能到达顶峰,看见一览众山小的美景。这个世界上凡是好事都不是容易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这让我想到叔本华说困难才是生活的真相。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真话,干实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的法宝,没有这两样的东西就谈不上真正的求知,顶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功名而学习等。教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人的能动性,让一切学习资源为我所用,成为我学习的资料包。
当我不再为了工作而工作,找到工作的意义,我就成为了工作的主人。当我不再为了生活而生活,我就成为了生活的主人,一切外在人事物都无法影响到我。住在哪里,开什么车,在哪里工作,月薪多少。。。都左右不了我过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超越一切物质世界的限制,才能真正过上自由自在、喜悦丰盛的人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392/eb3154c1b4f498f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