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何以为诗圣?杜甫诗中见众生!

何以为诗圣?杜甫诗中见众生!

作者: 文庭轩 | 来源:发表于2024-02-26 23:16 被阅读0次

他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肆意洒脱,

也没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若之,

也无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闲适淡然。

那么,杜甫何以为诗圣呢?

何以为诗圣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杜甫的诗里书写最多的是苦,是窘迫,是不得志,是对执政者的不满。他既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肆意洒脱,也没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若之,更没有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闲适淡然。

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无可奈何;是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痛苦心酸;是“暮投石壕村”看到“有吏夜捉人”的愤怒不满;是那句流传千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窘迫大志

凡此种种,我们所见皆是杜甫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酸楚。

看惯了文人风流、不羁之姿,比如我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飘逸、奔放、雄奇、想象丰富等风格,被后人誉为“诗仙”,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杜甫何以为诗圣?又为何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呢?

盛唐诗歌的集大成者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纯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杜甫所活动于其中的盛唐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集合了汉魏六朝诗人在诗歌形式与内容上的一切试验,而融合成一个整体。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于个人来说,是不幸。然而,这种不幸却成就了杜甫的艺术生命。每当人生之途上出现新变动,就会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杜甫这种随时代成长而显现出来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无人可及,因此,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人可以超越了。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

年轻时的杜甫满是壮志,而且小时候就已经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立志要辅助明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当他望着泰山时,他不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也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第二个原因。

这一点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哪怕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际,也不忘忧国忧民,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至今还震耳发聩。

由于在上位者的宴乐偷安,不理国政,不问人才,才使得沦落民间报国无门的有志之士的有才能之士到处都是,也使得底层人民生活越发水深火热。由于杜甫这样的觉醒,他终于能够把个人的失意转化为政治的关怀,因而创作了他早期的政治讽刺诗《丽人行》和《兵车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浮沉不平世下,书写众生苦

杜甫诗中书写的虽然皆是自己的人生,却也在另一种意义上道出了腐败堕落政治下的众生之苦,这也是杜甫被后人视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节选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看到的底层人民和皇家贵族的呈现出的两个极端状态,不禁痛苦地发出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接下来杜甫回到家中却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一句“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才道出年幼的孩子已经饿死。

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杜甫想到自己大小还是个官,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如此狼狈,那么老百姓的情况,一定远胜过他。杜甫又联想道,此等不平之世有很多被口腹所逼的无奈之徒,郁郁不得志的各方志士,狼子野心的乱臣贼子,已经只等一声锣响,大乱就会开始,想到此处杜甫的忧思更甚。

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但实际上杜甫写完这首诗不久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战争让无数人开始了流亡,其中就有杜甫,天子尚难自保,更何况臣或民?

安史之乱持续之久,杜甫流亡各地,写下了一首首关于自己,亦或是黎民百姓的无力对抗战争动荡的无力呐喊。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年,当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刚刚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破流离,来到了成都,在好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战乱之中,一家人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杜甫写下一首诗,记录了自己的穷苦生活: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一贫如洗如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同样写于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看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情况,此种窘境下,想到的依然是同自己一样的贫寒之士,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庇护天底下的这些人让他们喜笑颜开,哪怕到那时即使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而以上种种这写得不仅仅是杜甫的窘境,而是战争下无数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处境。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后人的心灵。所以,杜甫何以为诗圣呢?因为杜甫诗中见众生。

相关文章

  • 松岛枫的发生松岛枫发的

    得发松岛枫松岛枫诗圣杜甫收费的得发松岛枫松岛枫诗圣杜甫收费的得发松岛枫松岛枫诗圣杜甫收费的得发松岛枫松岛枫诗圣杜甫...

  • 李白的醉里知音元丹丘

    如果说诗仙李白的诗中知己当首推诗圣杜甫,杜甫曾将在多个场合对李白赞叹不已,比如他说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

  • 诗圣 杜甫

    千秋诗圣,杜甫,有着不平凡的一生,杜甫的一生,有着许多坎坷,而现在的我们,正在感受他的一生,品味他的一生,并...

  • 诗圣杜甫

    杜甫,生于盛世唐朝的的苦难诗人,一生政治路途不顺,在日渐衰落的王朝与潜藏的动乱危机中起起伏伏,幸得几个同道之人,使...

  • 诗圣杜甫

    诗是韵文,不过是特殊技巧下的文学作品,所以,诗人也是作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我最崇敬的诗人是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

  • 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

  • 诗圣杜甫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两人并称“李杜”。杜甫被看作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多半描述民间疾苦,抒发悲...

  • 杜甫

    千秋诗圣杜甫的一生,如果刘老师不讲的话,我还真不真正了解杜甫,只知道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

  • 读诗有感

    读诗圣杜甫的《旅夜书怀》。其中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让人感叹杜甫语出惊人!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告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以为诗圣?杜甫诗中见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lt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