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沉浸在悲伤中,并且寻找和悲伤共振的事物,如悲伤的歌曲、韩剧、电视节目等,或是纯粹林黛玉式的自恋,或是为了从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PS:竟然有人比我还惨),或是为了聚在一起吐槽社会不公。我曾经也对悲伤有种偏执的爱。喜欢那种颓废的美感。那种悲伤逆流成河,侵染成诗的感觉。后来有一天,才意识到,我只是无病呻吟的病态,为赋新词强说愁。
悲伤会让人成瘾。
科学数据表明,长期悲伤会让大脑愉悦中心的神经产生与“上瘾”类似的反应。伏隔核是大脑快感回馈系统的一部分,人长期悲伤时伏隔核受到刺激,会促成一种神经类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跟快感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持续地悲伤,会让人陷入抑郁症无法自拔,对身心都是极大地摧残。仿佛在心里烙刻了某种东西,始终停留在记忆里。
如果你经常有以下症状,警惕悲伤上瘾的倾向。
眼神空洞,无焦点,看什么都不觉得新奇 ; 睡眠质量下降,有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就算睡着了也很多梦,乱七八糟的,噩梦多 ; 肤色暗黄,脸上痘痘疯长; 不想靠近人群,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是至亲好友,都不想跟他们说话 ; 没有激情,没有斗志,对一切事情都无所谓 ; 经常怀疑,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值得,容易事情做到一半给自己找一大堆理由放弃,觉得很多事情没有意义。
对于病态的悲伤的瘾。行动就是最好的良药。
一、自然流。真诚流露,宣泄自己的情感, 或是大哭一场,或是大喊大叫。自然纯粹的难过。然后承认人生的悲剧性,承认自己缺少关爱。悲伤不要藏在心底,要宣泄出来。
二、角色扮演法。我想起来电影《最遥远的距离》那个精神病医生阿才治疗病人的方法,由病人扮演或者预演相关人物,还原情景,进而化解心结,完结悲伤。角色扮演的方式多样,常用的有角色互换、独白、空椅子法、照镜子等。角色互换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一人分饰多角,例如,你模仿你和女朋友吵架的场景,当你演女朋友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时,你会慢慢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当你把自己当作别人,想象他的说话表情和心理活动,才能真正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三、找事情做。写写画画,做做手工,打打球。这些都能转移你的注意力。
四、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多走走肯定有好处。亲近自然,和朋友见面交流。
五、跑步。持续地跑。我曾经认识一个女生,她一悲伤就跑步,跑5000米当热身。。然后她加入了校田径队。跑完了这么累,哪有力气悲伤。。
用好悲伤的武器
悲伤其实有很多积极意义,漫漫人生路,我们不可能不悲伤,只是要学会把握好悲伤的度。合理运用好这个情感筹码,不仅不会让我们沉溺其中,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与伤痛,让整理好的自己继续前进。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这样讲述悲伤的积极意义: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确实,悲伤的力量不容小觑。当你悲伤时,你会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思维变得更具体、更系统、更可靠,由此形成非常客观、理性的判断。当你悲伤时,你会更关注团队每个人所说的话,做事更谨小慎微,团队协作更为顺畅。当你悲伤时,你会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一场大病,一场灾难,都可能让自己脱胎换骨。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在绝境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极度悲伤中蓦然惊醒的。
悲伤无论带给我们的是折磨还是力量,都会是我们相伴一生的影子,愿你拾掇生命中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