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作者: 本末源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19:43 被阅读0次

    相传,在每年的七夕之夜,牛郎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七夕”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追崇,七七相遇,在时间长廊中得以印证,得以重生。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牛郎与织女间的爱是怎样的?激情?浓烈?平实?温和?

    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甜甜腻腻的爱是否是爱情?热烈的激情能否持久?若不能,什么又会取代它?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成分”理论揭示了这样一张图谱:

    圆满的爱情=激情+亲密+承诺

    伴侣之爱=亲密+承诺

    浪漫之爱=亲密+激情

    愚昧之爱=激情+承诺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那么,你的爱,处于何种状态?

    激情之爱 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与对方在一起,渴望对方只属于自己,这样的爱具有排他性。激情之爱很容易达到高潮,但这样的高峰期终究难以维持。那种浮在云端的快感,总会逐渐消逝。随着激情之爱的冷却,冰山底层的影响因素愈发加强,比如共同的价值观。伴侣间的许多矛盾源于隐形的冰山底层。

    伴侣之爱 不同于激情之爱的狂热,它相对平和,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附。时间是伴侣之爱的见证者,一段亲密的感情若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最终会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伴侣之爱植根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在经历中愈发香醇。

    伴侣间亲密关系的关键:

    合作

    婚姻的首要前提是合作,婚姻合作中没有从属与支配,没有尊卑与高低,只有尊重与信任。这样的合作会使得思维转向于我们能给生活什么,而非生活能给我们什么。结婚与否,意味着你们是否准备好一起共同解决今后各种可能的生活问题。我们对问题的反应不是由于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解读。一旦遇到生活的困难,伴侣之爱会竭力全力应对,而非猜忌、埋怨或无助。

    依恋

    我们对婚姻的反应并非一夜形成,早在5-6岁就已经渐渐形成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孩子对婚姻的早期印象源于父母间的互动及童年早期对母亲的依恋经验,如:敏感的反应型母亲帮助孩子建立了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这些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与伴侣建立温馨且彼此支持的感情。而父母的互动模式也直观地传递给了孩子如何与他人互动的信号。伴侣间的依恋体现于:对彼此的理解、支持和重视。

    公平

    公平往往是一种感觉,知觉到的不公平容易导致婚姻的紧张,从而进一步加强不公平之感。正如很多人会抱怨在婚姻关系中自己付出多收获少。失衡的错觉让彼此的关系变成了“我能从中得到什么”的质疑。若双方觉得彼此间是平等的,付出回报是成比例的,伴侣之爱才能更持久。这里的重点是“觉得”。

    自我表露

    伴侣间的互动使得两个原本不相干的自我建立了交集,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对方的自我表露中另一方加以回应,并进一步自我表露,于是叠加的部分越来越大,举手投足的默契应运而生。若一方吝啬自己的言语,就会使得另一方感受到不安全与距离。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亲密而持久的婚姻关系是幸福生活的标志,如今这样的关系越来越少。减少抱怨和责难,增加肯定和赞同,腾出时间表达彼此的感受与理解,是创造与重建亲密关系的关键。亲密关系若没有得到维持和改善,就会随着时间而衰退,不做什么而相信其自身会保持稳定的状态是不切实际的期待。

    婚姻有它自己的运作规则与机制。如果在婚姻关系中总想着给自己留退路,那就不可能全力以赴,也难以得到婚姻的幸福感。

    “与是否结婚相比,更重要的是婚姻的质量。”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你更渴望哪一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原来如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og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