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四二】
或问:“太白乐府‘元气是文康之老亲’作何解?”余按:周舍《上云乐》曰:“西方老胡,厥名文康。”此其所本。然乐府语多不可解,如:《乌栖曲》之“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饥,刀作离娄僻”,措语奥僻。又曰:“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明月魄”,可解也;“玻璃魂”,不可解也。周宣王时《采薪歌》曰:“金虎入门吸元泉。”“金虎”、“元泉”,的是何物?
太白,指唐代诗人李白。
乐府,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乐府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十二类中的七类里,雅乐在《郊庙歌辞》类,《铙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辞》类,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辞》、《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类。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本条诗话中“太白乐府”指李白创作的乐府体诗歌。此乐府名为“上云乐”。
“元气是文康之老亲”,出自李白的乐府诗《上云乐》。文字略有差异:“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老亲,在此指慈母。
周舍(469—524),字升逸,汝南郡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人。南朝梁大臣,东晋左光禄大夫周顗八世孙。幼而聪颍,博学多才,尤善礼制。起家太学博士,迁丹阳郡主簿,官至中书侍郎,迁散骑常侍、豫州大中正、太子詹事。普通五年(524),迁右骁骑将军,卒于官,时年五十六,追赠侍中、护军将军,谥号为简。
《上云乐》,乐府神仙二十二曲中的一支,又名《洛滨曲》。相传是梁武帝时所制,假想生于上古时期的西方神仙老胡文康,长得青眼高鼻白发,携弄孔雀、凤凰、白鹿,慕梁朝来游,伏拜祝千岁寿。后人多有拟作。李白拟作《上云乐》,在前人歌辞的基础上作了发挥,写西域胡人携狮子、凤凰来唐朝祝天子寿的盛况。
西方老胡,厥名文康。即西方的老胡人,名字叫文康。传说中胡人神仙名。生自上古,长生不死,能歌善舞,又善弄凤凰、狮子。
《乌栖曲》,乐府旧题,后人有拟作,李白亦有。
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饥。出自《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二》: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饥。
宴瑱,音yàn tiàn,《汉语大辞典》:饱足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二》:“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饥。”按:宴瑱,宴,本义是与妻子安逸的共进午餐。转义为在正午时段安逸聚餐。瑱,《说文》:“似玉充耳也。”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字亦作磌。《诗·鄘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笺:“塞耳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瑱也有填塞的意思。由此,把“宴瑱”,解读为“吃饱喝足”的样子,顺理成章。
宛恼,音wǎn nǎo,《汉语大辞典》:冤恼;冤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二》:“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饥。”
刀作离娄僻,未见到有此诗句。
奥僻,音ào pì,释义:1、幽隐偏僻。明·袁宏道《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宫甚敞,道士迓於门,指数奥僻处曰:某丹台,某瀹鼎池。”2、古奥冷僻。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近时贵重子长,不求大体,专蒐奥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朱淑贞璇玑图记》:“家考功兄辑《然脂集》三百馀卷,多徵奥僻,因録一通归之。”
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出自李白《上清宝鼎诗二首(附存)·二》。
玻璃,音bō li,用白砂、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钾等混合起来,加高热烧融,冷却后制成的坚硬物质。有透明与半透明两种,可以制成镜子、窗户等各种用具。在中国古代,玻璃都是从国外进贡或贸易而来,属于奇珍异宝。《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玻璃镜,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新唐书·西域传下·吐火罗》:“劫(西域部落名)者,居葱岭中…… 武德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又(集解)引陈藏器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玻璃,在古文中常比喻明净的天空。宋·陆游《八月十四日夜湖山观月》诗:“长空露洗玻璃碧,紫金之盘径三尺。”元·朱庭玉《点绛唇·中秋月》套曲:“烂银盘涌,冰轮动,辗玻璃万顷,无辙无踪。”此喻或可解“玻璃魂”之意。
周宣王(?-前782),姬姓,名静,一作靖,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金虎入门吸元泉,袁枚记忆中的《采薪人歌》的部分内容。袁枚的记忆不太准确。先秦·武夷君《采薪人歌》:“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歙元泉。鸣天鼓,养泥丸。”
有关《采薪人歌》内容的解析,后人认为是养生之道。《列仙传》曰:“周宣王时,郊闻采薪之人,行歌云云。时人莫能知之,(太上)老君曰:此活国中人,其言秘矣。斯皆修习无上真正之道也。又真仙通鉴,作长桑公子,散发行歌,词皆同唯,泥丸作丹田。老君谓得五星守洞房之道。”宋·谢守庙撰《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唐《历代应现图》云:周宣王时有采薪行歌者,人莫能识,以问老君,老君日:此活国人修习无上正真之道也。”《神仙传·卷六》:王真,字叔坚,上党人也。少为郡吏,年七十,乃好道,寻见仙经杂言,说郊间人者,周宣王时郊间采薪之人也,采薪而行歌曰:“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噏玄泉,鸣天鼓,养泥丸。”时人莫能知,唯柱下史曰:“此是活国中人,其语秘矣,其人乃古之渔父也。何以知之?八百岁人,目瞳正方;千岁人,目理从。采薪者乃千岁之人也。”真读此书而不解其旨,逐搜问诸所在道士,经年,而遇有解其旨者语真曰:“此近浅之术也,为可驻年反白而已。”乃语诀云:“巾金巾者,恒存肺炁入泥丸中,徐徐以绕身,身常光泽;噏玄泉者,漱其口液而服之,使人不老,行之七日有效;鸣天鼓者,朝起常叩齿三十六下,使身神安,又夜恒存赤气,从天门入周身内外,在脑中变为火,以燔身,身与火同光,如此存之,亦名曰炼形;泥丸,脑也;天门,口也,习闭炁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行之勿休。”
东汉·徐岳编撰数学专著《数术记遗》,内中也记载了《采薪人歌》,与袁枚所记相似:“余以天门金虎,呼吸精泉,(原按,《星经》云:昴者,西方白虎之宿;太白者,金之精也。太白入昴,金虎相薄,法有兵乱。)周宣王时有人采薪于郊,闻歌曰:‘金虎入门,呼长精,吸玄泉。’时人莫能知其义。老君曰:‘太白入昴,兵其乱。’”
金虎,释义颇多,但无与养生之道相关解释。通常版本的《采薪人歌》中并无“金虎”一词,故在此无法解释其养生之道中所指为何。若按《数术记遗》中《采薪人歌》,通篇预示兵乱,则金虎乃指金星和昴星。《文选·陆机诗》:“大辰匿耀,金虎习质。”李善注:“《石氏星经》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乱也。”
元泉,按《采薇人歌》为养生诀,则是指唾液。元,通“玄”,元泉,即玄泉。《黄庭内景经·黄庭》:“玄泉幽关高崔巍。”梁丘子注:“玄泉,口中之液也。一曰玉泉,一名醴泉,一名玉液,一名玉津,一名玉浆。”按《采薇人歌》为预示兵乱,则“玄泉”解释为“黄泉”(指阴间)为妥。南朝·梁·沈约《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诗:“玄泉倘能慰,长夜且勿论。”明·杨慎《祭彭子冲文》:“既扃高夜台,永隔玄泉。临风把剑,伤心绝弦。”
的是,音de shì,确是、确实是的意思。《南史·庾仲文传》:“若言仲文有诚於国,未知的是何事。”宋·贺铸《点绛唇》词:“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