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

作者: 我爱小清新_5a54 | 来源:发表于2020-02-27 21:08 被阅读0次

    大家好,前面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仙李白的艰难,诗圣杜甫的快乐,诗佛的王维的隐逸情,诗隐孟浩然的功名心,诗豪刘禹锡的硬核人生,诗魔白居易的惬意生活,诗鬼李贺的豪情壮志,也感受了李商隐的无奈人生和杜牧的如梦人生,  今天我们开始沿着唐诗发展的历程,共同走进那群星闪烁的唐代诗坛。今天我们阅读初唐的狂歌。

    大家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唐王朝。历史厚重的大门缓缓打开,中国迎来来了历史上第二次辉煌盛世,大唐是个盛产天才的时代!无论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还是“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亦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孟浩然,都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们用非凡的自信和天赋的才华书写了无数的华美诗篇,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光耀万年的辉煌时代。

    那个时代是中国人最自信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也是最狂傲的。唐朝初年,盛世的繁花还开放,帝国的文人们却已经嗅到了春的气息。他们急不可耐地要高歌,要欢唱。

    一、后进生典范:陈子昂的高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千古绝唱赢得了无数怀才不遇读书人的共鸣。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想起了古代贤君与贤臣相遇相知的美好。但眼下自己什么也没有。前不见古人,说的是君臣和鸣的古人已经随着历史远去;贤臣遇见明主的事情,未来想必会有。但自己肯定是看不见了,眼前有什么呢?是怀才不遇的冷漠的现实。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空流而人生抱负远未实现,怎么让人怆然涕下慷慨悲歌?

    陈子昂,字伯玉,四川省射洪市人,是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锋旗手。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生于一个豪侠世家,父亲不仅是个进士,还在辞官回到故乡之后,因为有豪侠之气孟尝之风,成为远近闻名的侠客。在家庭的影响下,陈子昂也希望自己能纵横江湖成为侠客。据记载,陈子昂性任侠,喜欢击剑,好赌博,就是不喜欢读书。据说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书是什么东西。后来因为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谢绝一切江湖圈子里的狐朋狗友,专心读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

    但连续参加了两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可能是基础不扎实,陈子昂选择回到家乡复读,复读的这几年,他的朋友卢藏用在为陈子昂写的传记中说,“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数年苦读,竟然有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的风骨,为他成为初唐诗歌的第一号人物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重新回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四川射洪老家,陈子昂算是个人物,但在长安,陈子昂仍然是籍籍无名的小子。他急需一个机会,让他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唐朝的科举考试,虽然较隋朝大为完备,但人为的因素比较大。考生需要在考前为自己打造一个舆论场,先让自己获得朝廷郡望、文坛领袖或是主考官的青睐,一旦名声打出去,金榜题名的可能性陡增。所以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们,都会提前将自己的诗文送给高官们看,一旦入了法眼,则考试一片坦途矣。这个做法叫“行卷”。参加过两次高考的陈子昂已经有经验了,这次他不走寻常路,在长安策划了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闻大事件。

       

    一天,陈子昂走在大街上,正好有一个人在卖胡琴。要价百万,围了一圈的人,没人敢买。陈子昂计上心来,他挤到人群里,丢下百万买下了这把琴。旁人一看,都以为陈子昂是个音乐家,忙说,重金买琴,何不弹奏一曲。陈子昂不慌不忙地说:这个地方这么喧闹,不宜拂琴。明天,我将在城里最大的酒楼宴客弹琴,欢迎大家光临。

    第二天,城里的达官贵人来了一大半,陈子昂却当场把琴砸了,说:乐工那是普通人干的,我陈子昂满腹的才华,文章写得是最好的,只是没人知道罢了。

    在众人大跌眼镜的时候,陈子昂赶忙拿出自己的诗文,发给在座的宾客,于是,

    陈子昂就这样把自己的诗文传播出去了。这么奇葩的人和事,马上传遍了长安。于是,陈子昂一炮而红,京城没人不知道他。

    其实,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前提是要真正怀才。陈子昂辞官不做回到老家,仅仅一年之后,就被当地的县官罗织罪名杀死,时年四十二岁。

    二、初唐合唱团

    提到初唐诗歌,我们就不能不提两个“四人组合”,第一个诗人组合:初唐四杰

    诗圣杜甫有诗曰: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的“王杨卢骆”就是指大家非常熟悉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滕王阁序》中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艳了世间。但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或许还是《从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送别诗动情却不悲情,伤感却不伤心,“同是宦游人”  语句平常,却有着天涯漂泊沧桑,宦海沉浮的无奈。但他并没有走向悲情,而是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激情 互相道别,“天涯若比邻”,这才是属于他们的自信,

    相比于王勃是送别诗,骆宾王的送别诗,看起来更像是侠客行的场景:《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杨炯则是写出了初唐知识分子梦想戎马塞上挥戈疆场建功立业的梦想。《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送别诗更有豪侠之气:《刘生》: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缨。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初唐四杰都是自视甚高的‘狂人’,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里从王勃的《由冀州韩家园序》“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是不难看出的,其自负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

    因为王勃九岁的时候,读隋代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 ,居然指出了一箩筐错误,还写了十卷《汉书指瑕》,这样九岁的王勃就开始在大唐的文学江湖发出耀眼的光芒。

    14岁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弊,宰相读罢击节赞叹,大呼神童,当即就向朝廷写了封推荐信。

    15岁写下《乾元殿颂》,16岁已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正所谓:出名趁早,年少得志。十几岁已经站在了绝不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王勃的胸襟不自在与好友离别,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他的寂寞让江山也冷寂了:《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一个“寒”字将全诗的情感凝聚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初唐四杰”中狂人不止王勃,四杰之中,最有个性的要属杨炯,这是一个活得非常真实的人。当时,王勃凭借《乾元殿赋》名声大噪,于是就有了“王杨卢骆”的文坛顶级排名。杨炯年轻气盛,不甘心排在和他年龄相仿的王勃之后,就一时意气地发出话来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但说归说,他们的友谊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王勃不幸溺水离世后,杨炯痛心之余,将王勃的诗文汇编成集,并亲自为之作序,对王勃的文学成就给与高度评价。

    杨炯的愤世嫉俗在唐代诗人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麒麟楦”一词就是他天才的创造。杨炯非常看不惯那些附庸风雅,虚伪矫饰的公子王孙,达官显贵,他特意发明了“麒麟楦”这个词来予以嘲讽,说他们好比是驴子身上盖了一张麒麟皮,表面看起来好似神圣的瑞兽,既华丽又威风,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蠢笨无比的驴子本质。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博学多才,才华横溢。他在文学上非常富有造诣。无奈于政治命运坎坷,而且惨遭病痛折磨。他自号“幽忧子”,这个自称也反映出他境遇的悲惨与内心的愁苦。最后就是因为命运坎坷和病痛折磨原因,他在绝望中投入颍水自杀而死。

    杨炯虽然看不上王勃,但是却很佩服卢照邻,王杨卢骆,把他排在卢照邻前边,他甚至觉得当之有愧。那么,能让杨炯竖大拇指的卢照邻,又是怎样的人呢?

    卢照邻比杨炯还要大个十来岁,也是家世显赫,颇具才气,他的代表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但因为《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得罪当朝女皇武则天的侄儿梁王陛下武三思,他悲惨地锒铛入狱。

    后来经历了牢狱的折磨后,他已经心灰意冷了。可是更为不幸的是上天又来剥夺了他的健康,出狱不久后的他感染风疾。命运如此坎坷的他隐居在太白山附近,选择一种摆脱喧嚣的方式生存。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首诗歌来挖掘其内心的苦痛: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唐 卢照邻 《曲池荷》

    曲折回环的池塘岸边轻轻泛着一阵又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芬芳馥郁,令人陶醉。这句说明荷花正在盛开,季节上正好赶上夏季。倾泻而出的月光覆盖在华美的池塘上,影影绰绰,斑驳陆离,引人联想,惹人思念。无论是花,还是光影,都难以分辨得清楚。卢照邻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没有像别人一样侧重于写其优雅的姿态以及高贵的纯洁的特点,而是努力发现在夜晚中的荷花的独特神韵。独辟蹊径的写法令人眼前一亮。接着下面一句“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虽然有所化用,但是却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句表达出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壮志难酬的愁苦。

    初唐四杰最传奇的当是骆宾王,他字观光,这个名字来自《周易·观》中的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个名字就是骆宾王努力的人生方向:希望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史书记载骆宾王,出身寒门,但是天赋异禀,七岁便能作诗,随后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犹以七言歌行为世人所称赞,这一点从他七岁写的《咏鹅》得到印证。

    骆宾王被补为长安主薄,后出任朝廷侍御史。侍御史只是一个六品官职,是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数上疏言事”,但是不久就被同僚弹劾,再次获罪入狱。著名的《在狱咏蝉》就是入狱后写的: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整首诗以蝉自喻,托物言志,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周围的政治气氛和自己的不得志,又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抒发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但又难以诉说强烈的愤慨和不满。好在过了一年左右,朝廷改元,大赦天下,骆宾王就而被释放出来。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他被调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再入官场,骆宾王依然郁郁不得志,不久就弃官而去,跑到了扬州,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当了“反贼”,还代徐敬业写了一篇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传告天下,痛斥武则天的罪恶。这篇檄文好到什么程度?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不久,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亡命江湖,不知去向。

    据《唐才子传》记载,唐代有个诗人宋之问从贬谪地还朝,路过钱塘,到灵隐寺游览。当夜月光明亮,宋之问在长廊下漫步吟诗,吟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一联,但未想出合适的下联。有位老和尚正点着灯坐禅,

    见到宋之问,便问道:“年轻人为什么还不睡觉?”宋之问如实以告,和尚笑道:“为什么不写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

    宋之问恍然大悟,顺利续完了全篇。

    和尚这一联,正是全诗的关键。天亮后,宋之问去拜谢老和尚,却再也找不到了。

    据说这和尚就是骆宾王。

    也许正应了“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的定律。人生之路上,初唐四杰却是英年早逝,但他们的自豪迈,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让后人为之赞叹。

    刚刚我们提到了宋之问。下一共读,我们一起看宋之问和“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唱出的又是怎样的人生之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唐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rf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