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唐著名诗人。
了解王绩,是缘于他的那首开律诗先河的五言律《野望》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秋天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自己惆怅、孤寂的情怀。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满目烟霞。诗人极目远望,不禁心有徘徊,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在这里是“迫近”之意,因此“薄暮”交代了时间,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东皋”点明地点,是诗人隐居的东皋村,“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抑郁而惆怅。诗的开头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清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诗人的眼中所见:"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唐代诗人概略--初唐(2)诗人用绘画的语言,向读者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已是秋色尽染,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黄色的暮光;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村中,猎人骑着骏马,载着猎物满意而归。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但在这黄昏的动与静之中,诗人却是孤独的,不知归依何处,心系何方,从而进一步抒发了的孤寂与惆怅的情绪。
回归田园,王绩是犹豫徘徊的,所以最后两句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寂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唐代诗人概略--初唐(2)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读到这首《野望》,便会觉得眼前一亮,为它的质朴无华叫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直抵人的心扉。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们。«野望»如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不施脂粉,天然无雕饰,有一种特别的魅力。
自从南朝齐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在酝酿之中了。经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律诗逐渐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多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王绩出生官宦世家,其兄王通,为当时名医。他曾出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也专心以医药济人。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大业元年(605年),王绩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但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他生性不看重官职,常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回到东皋后,他把当时著名的制酒家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夏朝的两位酒神杜康、仪狄及其他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的东皋村,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他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归隐后,凡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往。后著《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等。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
王绩辞世五年后,他的侄孙王勃出生,这是王家又一代神童,因诗歌上的突出成就,王勃被列为“初唐四杰”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