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阿富汗,第一时间总让人联想到战争,贫穷,恐怖主义等一系列负面词汇,仿佛这些标签已经烙印般刻在这个国家。
可是每个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是这些力量曾那般深刻地作用在这个国家—— 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民身上。
我对阿富汗地区的启蒙源于两本书。第一本是《三杯茶》,它让我第一次见识到阿富汗地区的淳朴民生与落后贫穷。
第二本便是这本经典之作,《追风筝的人》。
如果说《三杯茶》某种程度上是广义上的,那么《追风筝的人》则是把镜头缩小,在阿富汗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下,一个家庭几个小人物一生的追寻和救赎。
漫长的时光里
我们终将与亲情和解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经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将亲情与友情,虚伪与谎言,背叛与救赎坦诚地融入在了一个故事里,而这些,是我们每个人此生都必将经历的。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一个上层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他对阿米尔一直抱有很高期许。
然而个性柔弱的阿米尔并不被父亲看好,父亲对他的怯懦一次次感到失望。而仆人勇敢正直的儿子哈桑,备受父亲的喜爱。
尽管认为儿子软弱无能,但父亲还是不断创造机会,去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勇敢有作为的人。
与此同时,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阿米尔也一直尝试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佯装热爱足球,假装兴致勃勃地观看父亲为他报名的比赛,甚至拼尽一切拿得风筝大赛的冠军。
但这一切对阿米尔来说,并不喜欢。
生性敏感的他在写作上颇有天赋,在父亲不认同他的时候,是父亲的朋友拉辛汗鼓励了他:帮他批注文章,给他买心爱的书本,为他的迷茫提出恰当的建议。
拉辛汗的鼓励,成为阿米尔写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米尔逐渐学会自我思考,他不再机械般地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活。
国内的动荡导致阿米尔和父亲家破流亡到美国,他们的生活一落千丈,从上流社会跌落进底层群体,坚忍的父亲在加油站打工,以支持阿米尔的大学学习。
在经历这一系列变故之后,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走向缓和,与父亲达成和解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纵观全书,亲情是《追风筝的人》极为核心的一部分,除却阿米尔和父亲这条感情主线,哈桑和父亲阿里,以及阿米尔和叔叔拉辛汗之间的亲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饱满。
在这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承认,却总是不尽人意、把一切搞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父亲失望的面孔。
这个父亲,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父母,而我们像极了阿米尔,尽管肤色不同,社会不同,这一点却恰如其分地引起我们的共鸣。
但好在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学会思考与妥协,最终在时光里与父亲——或者说与亲情,达成和解,这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年少的错误
我们将用一生去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
中年之后的作家阿米尔思想愈发成熟,他却并没有因此更加快乐。相反,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遭受着煎熬,因为心底埋藏着一段需要救赎的过往,那段在他童年里充满背叛与谎言的友谊。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孩子,也是他从小的玩伴。
虽是下人、地位低下,但哈桑内心却是一片纯真圣洁,他无条件地支持着阿米尔,远超主仆情谊。
当阿米尔兴致勃勃拿着自己的小说念给他听时,尽管他不识字,甚至连有些句子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但他发自内心地为他鼓掌赞美。
当他和阿米尔遭到阿塞夫挑衅时,尽管他也很害怕,但为了保护阿米尔,他全力拉着弹弓吓退阿塞夫。
这段纯真的友谊在风筝大赛上达到高潮,却随之跌落谷底。为了帮助阿米尔取得风筝大赛第一名,面对阿塞夫一伙人围截、逼迫,即使被阿塞夫凌辱,他也依然守护着风筝。
然而对于年少的少爷阿米尔来说,这段时光注定成为他此生的背负。
在他看来,哈桑不过是他无聊时的一个玩伴,一个唯命是从的仆人,他瞧不起他,时常捉弄他,甚至还嫉妒哈桑分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当目睹哈桑为自己捡风筝而遭受欺辱时,他竟不是为哈桑挺身而出,而是懦弱地寻求自保迅速逃离。
在面对自己良心谴责的时候,他甚至自欺欺人制造谎言,迫使父亲辞退哈桑父子。
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两个少年隔断在两个世界,流落美国的阿米尔并没有因此从这段童年经历中释怀。随着思想的成熟,他被自己曾经的谎言和懦弱折磨得日夜难眠。
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大洋两隔,这必将成为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悔恨和噩梦。
但好在这一切都被睿智和善的拉辛汗得知,在年迈即将离世之际,他给阿米尔寄去一封信,告诉他“那儿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而此时此刻,纯真善良的哈桑,因为接受年迈的拉辛汗的嘱托,照看阿米尔家的房子,已经惨死在了霸占房屋的坏人枪下。
他至死践行着对阿米尔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真正的救赎
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阿米尔真正的蜕变与勇敢,是从接到信开始。
他从拉辛汗口中得知,自己心中一直敬重的伟大父亲,居然是一个阿富汗国人最为耻辱唾弃的“窃贼”——哈桑竟是父亲的私生子。
所有这一切剧烈冲击着阿米尔的内心,也让他意识到一个挽救弥补的机会到来了:再不成为一个“为自己出头的男人”,他将永远是懦夫。
文及此处,哈桑这个阿米尔不愿提及的名字,再次在他心里鲜活起来,他终于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愿意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
阿米尔毅然回到祖国,在得知已经离世的哈桑尚有一子之后,他决然与宿敌阿塞夫进行生死决斗。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但他却感到从未有过地轻松,因为“卑劣的灵魂仿佛得到了洗涤和救赎”。
好在结局美好,危急关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同样精准的弹弓击伤阿塞夫救了他。
历经千辛万苦之后,阿米尔终于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回美国。而他,也重获新生,不再是那个怯懦、逃避的阿米尔。
作为整本书的核心线索,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既有孩子们常有的纯粹美好的友谊,也有阶层差异带来的隔阂,更多的是情感和道德上不知如何抉择的痛苦和悔恨。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感动和愧疚交织成一股暖流,在血液中横冲直撞。
都说读书流泪的时候,是从书中人物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我而言,也许自己与书中人物的善或恶重叠。但我清楚地知道,唯独没有哈桑。
我毕生也成不了哈桑——善良勇敢的追风筝少年。最理想的结局是,成为在勇敢中得到新生的阿米尔。
与生命和解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的感人之处,除了作者笔下字里行间真情实感的流露,想来还有故事里因果轮回般的生命历程。
读完整本书,我仿佛看到一个无形的生命巨轮在不停地转动,世间所有生灵在轮子之下被碾压,在堕落中死亡,在救赎中重生。
故事的最后我曾几度难过到哽咽,我极度害怕出现不尽人意、无法接受的结局。
但好在作者还是安排了一个赎罪般的轮回终结: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抓走,而抓走他的正是多年前哈桑和阿米尔的宿敌——阿瑟夫。
当年侵害哈桑的,如今用同样的方式侵害了哈桑的儿子。
阿米尔在考虑是否要救索拉博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挣扎犹豫的——因为在大洋彼岸,一个美满的家庭在等待着他。如果选择营救,则面临着未知的死亡威胁。
好在这一次,阿米尔终于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救回索拉博,也找回了救赎自己的钥匙。
除了阿米尔,实现了自我救赎的还有父亲、以及阿米尔的妻子。
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年少时因与一个阿富汗男人私奔,这成了伴随她终身的污点。在与阿米尔坦诚不堪过往,得到他的谅解后,她也逐渐收获灵魂的释然。
而阿米尔心中正直勇敢的父亲,终其一生都在尝试为年轻的错误赎罪。
幸运的是,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勇敢,追到属于自己的风筝,完成自我的救赎。
尾声
“救赎”是整本小说的核心主线,作者在行文落笔之间毫不掩饰人性的伪善和怯懦,但他更想告诉我们,良知决定着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于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被带进故事里,情绪起伏,以至于我们一遍又一遍去质问自己的内心:曾经是否在某些选择上,选择了怯懦与欺骗。
如同译者在后续所言: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如同阿米尔而言,他追的是风筝,更是维寄良知的那根线。
故事的结尾,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的场景再次赚足我的眼泪:他追着风筝,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恍惚间,我看到了多年前的少年,阿米尔和哈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