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奶蜜盐的相遇,是错失后的一种相知相惜。在2021年3月我们学校“漫读轩”共读刀哥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后邀请刀哥为我们做线上阅读分享答疑解惑。那以后我才知道了教育行走夏令营。并有幸参加2021年那一年的线上教育行走。在那以后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走进了我的视野。
奶蜜盐这本书的名字也走进了我的朋友圈。在那时我对奶蜜盐有一种误解,我认为奶蜜盐是家庭教育之书,与我的教学没有关系,就没有更多关注,更没有去读。那以后我读过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日常教学的情调》并都做过分享,为张老师能站在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去解读教育的焦虑,生命的成长而感慨生命化教育真好,读过张老师的书我对学生的关爱多了,可是我也没有想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也从没有想到《奶蜜盐》是解决家庭问题,家校共育的根源之书。
直到2023年9月我们“漫读轩”共读群创建者廉世平校长,调离我校到通河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他与张文质先生认识后一直追随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并去研究,参加了先生的线上写作研修班不过瘾,又在2023年五一假期间来回不远万里参加先生的线下写作班。如今他已经出书了,《阅读的勇气——松花江畔的教育梦》已经是张文质先生的徒弟喊他师傅了。他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付出就有回报,更需要一个家庭对孩子情感与学习力的陪伴,只有做好家校共育教育才能温和的稳步前行。于是他邀请文质研究院为我县家校共育做课程培训。也正是这次机会才让我与奶蜜盐真正相遇。
奶蜜盐的学习给我带来哪些改变?在学校共读期间,尤其是参加了2024年第一期奶蜜盐共读指导师培训后,我在不断学习中学会了观察发现,学会了反思。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为什么总是互看不惯?和我们各自的原生家庭有关。父亲和母亲都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长大。听母亲说父亲虽然是家中的老儿子,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生活所迫奶奶领着大儿子和二儿子来闯东北,留下了父亲和爷爷在山东。爷爷是一个教育者,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成分被划为地主还是什么原因却面临着挨批斗,一改造就关几天,留父亲一个人在家,缺乏父母疼爱无人管教的父亲脾气很暴躁。而母亲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作为第一个长女身上有四个哥哥,身下有弟弟和妹妹五人,人口众多弟弟妹妹都需要母亲帮忙照顾。三年级了有了美丑感的母亲还穿着漏肚脐眼的上衣上学,一赌气辍学了。父亲和母亲的结合,本就是两个可怜人,可他们一生都没有学会和睦相处,也就是父亲离世那一二年关系好了些,父亲知道心疼母亲了,可还没有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父亲过世了。在他们不和谐的婚姻生活里,我的性格也很暴躁,几句话不来就闹脾气。而且做事严重缺乏自信和挑战。而后来弟弟又意外过世,对弟弟疼爱的母亲,更接受不了,于是我们很多看法不一样,我总是控制不住和母亲理论争吵,那几年我们母女都不顺心。可是读了奶蜜盐后我和自己释怀了,也理解了母亲。在我的改变中,母亲也再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俩现在关系好多了。而且我的改变让我和女儿也有了很多话说,上周天晚上和女儿视频聊天,我俩还就敷面膜这件事讨论半天。女儿敷面膜时,面膜纸没有抚平。于是我给她示范我敷面膜,我说你看看妈妈的,最后女儿得出一个结论:妈妈你胖了,脸也大了,所以你的面膜纸正好抚平。你忘了我爸爸敷面膜,面膜纸还不够大呢。照照镜子好像是那么回事我的脸确实胖的圆圆的了。丈夫一直戏称我侄女大脸盘子,这回她姑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脸盘子了。
因为与奶蜜盐的相知相惜,让我在生活中更加豁达。尤其是今天的能勇敢的坐在镜头前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过去和现在,让我觉得生活是那么惬意,那么美好。
奶蜜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奶蜜盐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学生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我要以什么样的状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2008年合乡并镇时,我们祥顺镇中心校将近有1000名学生,就是在2016年左右我们六年组四个毕业班学生还有160人左右。而如今16年光景,整个学校学生缩减到不足200人。有好几个学年组就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学年组就有我现在教的二年级。一年级入学时24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17人,开学后还有3名学生转学,有两名比较优秀的,因为哥哥和姐姐升入高中而不得不转学,另一个留守儿童要去父母身边了。其中一个因为转学这件事和家里耍了好几次脾气,甚至告诉妈妈他和爸爸就在这里上学。对于家长的信任,孩子的喜欢,我很高兴,但是从奶蜜盐家庭教育的角度,我对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这种做法非常赞同。张文质先生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小学阶段更重要,父母在身边能随时发现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为可能。真心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但从另一个农村教师的角度来看,面临的压力就很大。就拿我的班级来说,走了学优生后,剩下的十多个孩子中有四个单亲家庭,他们在学业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不在少数的慢热型学生,每次数学新课都要几次反复练习才能吸收点。而这些学生不出特殊原因却是要陪我走到毕业的,这就是我的“命业”。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保持农村学校原来名列前茅的成绩,真不是老师努力孩子努力就可以。这种情况不光在我的班级有,别的班级也有,怎么办?虽然学校没给我们压力,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喜人?
我们以什么样心态去面对学生,面对我们的工作?如果我每天在抱怨吐槽嫌弃的心态中工作,我的学生还有四年毕业,那么未来四年我将在痛苦中度过。奶蜜盐117页——121页“差一点,又何妨?”中作者讲到,有一次到一所小学听他们三年级的数学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孩子反应特别慢,即使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也总是会出错。下课以后,他就问他的数学老师,那位同学是不是数学成绩特别差?他说,是啊,这孩子不仅是我们班里最差的,还是整个年级最差的,甚至是这么多年来我所教过的学生里面数学最差的。作者继续问他,你的校长知道这个情况吗?他说校长知道啊!问他说,校长会批评你教学不力吗?他说还好,校长没这样评价。作者说校长要是这样来评价的话,你可以让校长自己来教一教这个学生,他就会明白,教好某些学生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且,假如做一个教学调查,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虽然是学校里比较差的,但却有可能是他家族里有史以来数学成绩最好的人。
人的智力、身体等生物性上的进化总是最慢的,即使经过强力的训练也无法改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有足够耐心,更应有一颗慧心。作者在120页又写到:无论如何,家长们都应该相信一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发光点,扬长远胜于避短,每个人最终都是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好的立足之地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质,肯定孩子的独特性,理解和保护孩子的短处。
人生处处充满了竞争,一面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竞争,正视竞争,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对竞争的失败,学会善待自己。要善待自己,就要少跟其他人比较,而多跟过去的自己比较,去体验一种我已经成长了,我已经进步了的快乐。
今天的很多家庭都常常陷于焦虑之中,过于渴望让孩子成为卓越的成功的人。这些父母不明白,其实一个人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早已决定好了的,他个人的资质水平,他所在的家庭在各方面的积累情况,都决定了是否具备这种可能性,而不是只要一个孩子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父母想要的目标。
我们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我们教育也如此,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余下的交给时间来验证,不要把自己陷入焦虑之中,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