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做命题人》教学反思

《我做命题人》教学反思

作者: 曹公奇本真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15:21 被阅读0次

文学作品阅读备考新尝试

  ——《我做命题人》课堂教学反思

                        曹公奇

(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陕西宝鸡721004)

      摘  要: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板块,而散文阅读考查尤是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复习备考后期的公开课上,教师反弹琵琶,让学生以命题人的身份,通过自主命题来尝试散文阅读的备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命制试题,分析解答,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追问、思考、探究,层层深入地研读文本,减少机械刷题现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强化教、学、评的一致性。

      关键词:散文阅读;复习备考;学生命题;教学评一致

      复习课难上,文学作品阅读复习课更难上,因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形式没有固化,因文设点,随文命题,考点和题型丰富多样,灵活多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不强,加之只有一节课时间,又不熟悉学情,该从何处入手呢?

      一、反弹琵琶,让学生做命题人

      据近年来的中考语文测评结果可知,现代文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及小说)阅读考查,一直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也是师生普遍感到畏惧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选文,一般都是选自教材以外的陌生文章,从文本的内容、情感,到结构、语言,以及艺术手法等,都有可能考查,但在有限的试卷中又不可能全考,加之学生对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情感主旨不易把握;又多用主观性试题,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述,对文本进行概括、分析、鉴赏等,部分学生的文学阅读积累较为贫乏,理解感悟能力不高,因而文学作品阅读成了师生最头疼的板块,也让老师复课备考时感到无处用力。所以,许多老师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一是系统归纳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主旨类型,甚至是答题套路;二是采取学生反复做题、老师讲题。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收效并不理想。

      面对这上述种种情况,我在思考,讲文学作品主旨类型、文体知识、考查要点,或者讲此类试题的解答方法、答题套路等,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学过无数遍了,怎样才能在短短的一节复习课上让学生耳目一新,并且能有新收获呢?

      思考了多个方案,我决定放弃可能已经讲过无数遍的文体特点、考点内容、答题技巧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次命题人,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命题、自主解答等方式,站在命题人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学习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命题角度、题干表述、题型特点、解析过程等,反弹琵琶,让学生从被动做题变为主动命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备考能力。

      我反复挑选,最终选中了刘成章的一篇散文——《石崖上的枣树》。这篇散文,从内容到形式到篇幅,都非常适合作为中考试题命制的材料。我把这篇文章提前印发给学生,只让给学生说,上课前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读一读,但没有讲上课要用这篇文章干什么,也没有给学生布置其他任务。

      二、阅读选点,领学生发现问题

      做阅读题,是学生阅读文本,根据题目来思考解答问题;命制试题,却需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关键点作为命题点,进而命制试题、完善答案的过程。很显然,命制试题要比单纯做题难度大。让学生尝试自主命制试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文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选点切入、准确表述的过程,是较高层次的复习备考方式。

      上课伊始,得知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阅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在做了这么多题的基础上,这节课就由我们来做做命题人。如果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自己会命题了,那中考题还会有多难呢?”在简单提示后,同学们就开始给《石崖上的枣树》这篇散文命题。由于对学情不是非常了解,于是就先让学生审视这篇散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哪些地方可以作为考点来命题,说说可以从哪个角度命题,也可以命制一个成熟的题目。

      其实,学生在做了那么多的训练试题后,对一般散文阅读命题还是比较熟知的。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我读完这篇文章后,首先发现第一段第一句话,描绘的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的石崖,我想出个题,就是关于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环境描写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是吧?换一种说法的话,第一段,不仅仅第一句话,第一段描写恶劣环境的语句那么多。在这个石崖上,没有养分、没有水,但是却长了这么一个枣树。这是怎样的一棵枣树?

      生:健壮的枣树。

      师:我们一般说长得健壮的树木都是在水土肥沃的地方。在这么一个贫瘠的石崖上长出健壮的枣树。那么作者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什么?你这个题目如果更完整一点儿,应该是?

      生: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师:那你能不能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恶劣的环境,烘托出陕北石崖的高俊和贫瘠,也从侧面烘托出枣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积极、顽强生长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师:好,这个同学说在那么贫瘠的石崖上长得那么茁壮、那么健壮的枣树,说明枣树是有顽强生命力的。请把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对这个问题,其他同学谁还有自己的想法?第一段写那么贫瘠的石崖上竟然长出健壮的枣树,这样写从全文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个同学刚才说了一些,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你说一下,我看你跃跃欲试。

      生:先看第一段,就是作者先写枣树的生长环境,我觉得他写生长环境的艰苦,但是枣树生长得却蓬勃强壮,我觉得是形成一个对比。

      师:对比什么呢?

      生:用艰苦的生存环境衬托枣树所具有的顽强的精神品质。

      师:严格地说,这里应该是衬托中的反衬,不是对比。对比是正反比较,没有主次。这两个同学对这个题目进行来了分析。下来还有哪些点可以命题?凡是别人说过的考点,不要再重复了。谁来说?

      这两个同学不但很快抓住了命题点,而且在老师引导下,从作者在开头写一段描写环境的文字入手,进一步剖析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将一个问题一步步地解析透彻,命制题目,尝试解答。就这样,同学们争先恐后,又命制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题目。比如,赏析第一段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分析文章引用《蒹葭》和信天游民歌的用意,概括不同人对枣树的不同反应及作用,探究文章题目的深刻意蕴等等。每一个题目,都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设问、拟题、分析、解答,小到精彩词语、句子,大到文章段落、整体篇章,学生都进行了积极的命题探究。

      三、创设情境,促教学评一体化

        情境化命题,是新课标对中考命题的要求。试题命制中,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能够把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是试题的载体,让学生依据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这样备考,也能够与平时的教学相互链接。

        课堂上,学生也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命题。

        生:这篇文章被某某报刊选在《敬畏生命》专栏发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情感及钱钟书说的“企慕情境”等方面,说明文章被选中的理由。

      师:这个同学创设了试题情境,这题命得多好啊!不但创设了情境,还联系到了文章最后说到的“企慕情境”。你把题目写黑板上。然后说说“企慕情境”是什么意思?

      生:“企慕情境”,就是对美好情境的的追求。

      师:你从这个枣树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

      生: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得不到,但是我们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

      师:说得很好。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也许追求不到,但追求的过程很美好。美好的东西,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师:结合这些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情感呢?

      生:这篇文章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说明美好的事物可遇不可求。美好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体验,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都做了探究。实际上,从《蒹葭》和民歌中,和我们看到枣树时感受到的一样。所以我忽然觉得“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体验到“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和钱钟书说的一样,美好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完全得到,但是美好的东西是存在的。我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追求,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就是浪漫情怀,就是美学的情景。

        最后这个题命得非常好,如果把这个题作为探究题,我们也可以尝试分层赋分。如果你只回答文本内容,就一层,得1分;你答到内容这样,还有环境,得2分;你再答到让人感到敬畏生命,得3分;还可以再深一层,写到情感主旨上,这么美好的东西让人向往、追求,虽然没有追求到,但是过程就给人美的境界,给人浪漫的情怀,就能得4分。

      我很佩服学生的聪明才华,他们竟然也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命题,而且这个题命制得很有水平,通过《敬畏生命》专栏巧妙点题,再需结合文章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还特别提出了要结合文章中引用的钱钟书说“企慕情境”。这就需要一是对“企慕情境”这个概念的内涵有所理解,二是对引用“企慕情境”与本文的关联需要理解,三是要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四是对这篇散文所表达的主旨情感要领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组织语言,回答好这个问题。这样的探究性题目,即使放到正式试卷中,也是相当好的试题。

      一节课就这样在研读、选点、命题、追问、分析、完善、解答的过程中很快结束了。下课后,几个学生还兴致勃勃地与我继续讨论这篇文章可以怎样命题。学生在做题、听老师讲题的常规复习中,忽然反弹琵琶,自己做了一次命题人,自然兴致高昂,因此,课堂上才呈现出了这么积极、活跃的学习场景。

      这是我对文学作品备考的一种新尝试,希冀通过这样的尝试,让复习课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减少单纯记忆和机械刷题现象,突出复习实效。中考作为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评价,新课标把它纳入了语文课程体系中,构建了“教学评一致”的系统理念,学生平时怎么学,我们就应该怎么教,中考也就应该怎么考,尝试用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解读文本,选点分析,组织表述,完善答案,这样的过程,既提升学生阅读鉴赏与梳理探究能力,也是真正践行和强化教、学、考的一致性的新理念。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2周)2024年第5期,总第945期。

相关文章

  • 聚焦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发展

    一、教师要写教学反思 二、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指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并思考如此做的原因,接着再想想...

  • 《我说你做》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我说你做》这一单元是在第一册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柱体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

  • 《我说你做》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是统编教材的第一次口语交际,教材把其放在第一单元,是为了发展儿童的人学适应性。初入学的儿童,倾听习...

  • 《说和做》教学反思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文/明天会更好 2019.3.4 《说和做》是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

  •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人碰到问题时,反思的行为就会产生。教学反思源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美国学者斯冈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

  • 大咖真的不一样

    听了西城教研员的命题分析,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她的立意我给学生分析出来了吗?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时...

  • 【新教育 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提升(二)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县直中学 尚义娜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

  • 《竹节人》教学反思

    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阅读方法的一个单元,所以,在学习本课时,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 《竹节人》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设计时的几个问题,我把设计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用“怎么写更有条理?怎么说更生动?怎么讲更精彩?”三个问题,...

  • 《竹节人》教学反思

    《竹节人》是本册语文书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并且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做命题人》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se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