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宋朝的一个大臣,他主持了宋朝的变法。但是却背负了接近千年的骂名,这又是为什么呢?而本来王安石变法的意见是可以采纳的,并且也有比较多的道理。但是,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进一步加速了宋的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中间是有什么导致的呢?
那么王安石现在处在怎样的时代呢?当时的宋朝因为军事上的挫败,所以加速的走向了以文治。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雕版印刷的例子,在北宋之前,咱们读书只能靠抄。而现在出现了雕版印刷,寒门也可以读书。而这正是王安石所处的时代。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上池村王家人,他们家原本务农,后来家里有两个人中了进士,家中逐渐开始兴盛。而王安石在他家中排行第三,而他父亲是个好官。王安石自由就很睿智,科举需要的文章一笔成文,很有天资。但是当他父亲死之后,他感觉自己没有珍惜时光,没有学到东西。于是越发努力起来。不仅刻苦阅读儒家经典,而且无所不读,无所不问。而当王安石去科举考试,自己中了状元,却被调换了名次,一点都不生气。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天资聪明,努力刻苦,淡泊名利的人。得到名次之后,他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留在京师悠闲的做清要馆值,可以与各路大臣来往,提高自己的名声和人员,而下一步就是进入翰林院士,甚至可以预备着当宰相。而这是对名次高的人的奖赏。如王安是选择这个,那也就意味着他后半生可以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而第二种选择就是去到地方当判官,这样的官职是公务缠身,并且很难晋升的。而这一般都是对于科举名次普通的人。可是对于常人所喜欢的留在京中做悠闲的官职,王安石却丝毫不动心,他想要把自己在原来学的知识造福百姓,在各个地方实践出来。
于是27岁的王安石得偿所用,调任鄞县,他刚一到地方,就开始着手深入调查。他发现了这里的问题,他发现这里虽然下雨很多,但是存不住水,会出现旱灾,于是王安石兴修利,用水库存水,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今太平天下,人丁兴旺,但是这里的地太少,无法养活起一家人。而且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到了年末就没有东西吃,只好借高利贷。然后又用更高的利息来还,就成为了恶性循环。而且这种情况是年年如此,甚至在更加极端的情况中还会出现卖地的情况。那么王安石是否要干预呢?当然是要干预的,不然人们的生活依旧很困苦。那么该怎么解决?最终王安石想到的办法是打击地主和官府自己放贷这两种方法,为了不让老百姓花更多的钱借粮食,于是官府自己借粮食,利息收的很少。这就是后来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的雏形。
而后来王安石又被调任了几个县,在各地都推行自己的方法,果真改善了很多问题。而此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但是王安石逐渐发现,各个地上的老百姓都很困苦,而且土地兼并严重,遇到灾荒就留民四起,各地的民变一个多于一个,而地方军队的实力又太弱,根本无法抵抗,于是宋朝采用招安的方法,把那些强盗都招进了军队,可是这也导致宋朝军队迅速膨胀,从20万~125万,开支迅速增大。而且为了避免兵变,士兵年老之后又不能驱逐出军队。加上缺乏应有的军事训练,党项人不再臣服于大宋,独自建立帝国西夏,而大宋皇帝采取行动时又无法打胜,于是每年除了给辽交钱,还要给西夏交钱。这就是王安石发现的问题。
而此时他有了一个机会,当今的宰相想要提拔王安石进京,他是否同意呢?王安石现在明白一个道理,他如果不进京 那么肯定无法改革当今的法律,让大宋变得更好。只有进京才能改革更大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王安石进京,而当时的皇帝刚好是宋仁宗,宋仁宗是一个好人,一向以宽容著称,在原来也有人对他提过变法,宋仁宗在执行,但是触动了别人的利益,于是他就放弃了。史称庆历新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仁宗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耳根子软。而不出所料,王安石的变法建议提出后,也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回音。而王安石此时没有办法,只好在开封待了几年,等待时机,而这几年他的物质生活是十分好的,也比较悠闲。但是王安石却很苦闷,那么此时的王安石为什么会苦闷呢?他又该怎么办呢?对于开封的生活,王安石一点都不喜欢,他不喜欢这样无所事事的活着。而刚好此时,他的母亲死了,于是他辞官回乡,后来在民间讲学,没有再回到朝廷。朝廷这边,宋仁宗死之后 宋英宗继位,而宋英宗是养子,所以中间牵扯到一个宋英宗真实父亲的地位的事情。而宋英宗本来身体也不好,所以在朝廷中争论了几年这件事情后,宋英宗就死了。而此时宋神宗继位,他满腔大志,但是只有20岁,于是想要实现自己的大致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他先找了前朝的大臣司马光等人,但是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此时有人给他举荐王安石,于是神宗把王安石叫了过来,他们俩很谈得来,而神宗告诉王安石,李世民是自己的偶像,他也想做李世民那样的有为之君。可是王安石真正的理想是辅佐像尧舜那样的君王,那么王安石该如何回应呢?如果认可,那么神宗肯定更加器重他。可是如果不提出现在的反对意见,那么以后的变法很可能会出现分歧。而王安石真诚的告诉了神宗自己的意见,告诉神宗志向要远大,如果仅仅是崇拜一个君王,那么无法发现他的缺点,可能会犯更多错误。但是除了这点,神宗和王安石的志向都很统一,于是开始实行。
但是虽然对于这种志向,皇帝很同意。但是大臣都不太同意,比如每当推出一个新法的时候,有的大臣唉声叹气,有的大臣甚至因为对新法的不满和争论,最后气死了。而司马光还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的种种不对,第一就是忘记了如家的重人轻利益,在推行政府借钱时还要收利息。而第二就是更改祖宗规矩,破了以前的旧例。但是虽然有很多人提出意见,王安石和宋仁宗却都听不进去,这导致朝廷怨声载道。而司马光也提出了很多变法的不利,以青苗法为例,第一就是因为在各个地方执行的差异不一样,有的官员为了贪污就把利息提升,搞得民不聊生。而第二种就是 有很多官员为了让皇帝赏识自己,就强行推崇这种法律,强迫老百姓在丰收时也要借这种贷。这就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问题。还有第二个不行,就是因为这种变法削弱了富人的利益,而富人的利益一旦削弱 他们就无法制约皇权,皇帝可能会为所欲为,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这也就削弱了原来留下来的君臣共治的基础。而这个变法既会损伤老百姓的利益 又会损伤士大夫的利益,只有国库会充盈,所以这司马光看来是很不合理的。
但是在王安石看来,如果不变法,那么大宋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会很快走向灭亡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法,如果遇到了问题,那么就在变法中解决。总之是一定要变法的。
可是,大宋一直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当有了这样的不同,现在朝中大部分人都反对。那么王安石该怎么办?王安石采用的方法很极端,告诉皇上把那些反对他的人全部都赶出了朝廷,并且告诫皇上,让他一定要有决心。而这也刚好符合了皇上想要快速立功的心理,所以说他们就把那些反对的人都从中央朝廷调到了地方。紧接着王安石开始变法,中间有很多法律,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通过变法之后,大宋原本空虚的国库迅速充盈,国库充盈之后,王安石开始对西夏用兵,一战胜,对西夏造成了很多的打击,也让大宋扩大了领土。总体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反响。可是你正当新法推行顺利时,北方却遭遇了大旱,流民四起。而古时候有一个说法,天象不对,遭遇灾害的时候,就是因为人的问题才导致了天象的问题。于是大家都说是王安石的问题。而此时,太后也开始反对变法,这也搞得皇上很为难。于是王安石主动辞相,把变法的事情交给了两个变法新秀,但是这中间有一个权力欲望太盛,搞得两边无法平衡。于是皇帝又召王安石回京,继续变法。可是直到王安石回京之后,他才发现一切都变了。
神宗变了,他渐渐的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而当他和王安石发生分歧之后,也开始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就是因为在王安石的培养下,神宗有了能力和君主意识,不想让王安石专权,他想要采取把权利分给朝中大臣,两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互相克制。而第二点就是因为他的偶像是唐太宗,而王安石想要辅佐的是尧舜之君,唐太宗更多的作为是在军事和经济上,所以也导致了意见不合。那么当我按时无法在朝廷中实现自己的想法之后,他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他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离开,第二种是继续追随神宗。对于王安石来说,如果他离开,好像碰不到更好的国君。本来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想法基本一致,而且志向也基本一致。尚能沦落至此,那么他下一次等到这样的人又需要多久呢?他是否还有机会等不到呢?这都是未知数。但是对于王安石来说,如果他不离开,又无法君臣合一,一块儿治理国家。这个问题没有办法选择。
而后来,神宗为了反对王安石的观点,竟然欺骗了王安石,而此时王安石的长子又死了,让他接连遭受很多巨大打击。于是王安石灰心,永远的辞掉了相位。
而神宗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并且想要快些独立自己治理国家。但是他的才华终究不行,没有王安石,无法自己变法。这也就导致后来他专权,不听大臣的意见。宰相都变成了摆设,把大宋搞得越来越糟。而后来神宗又出兵攻打其他,却惨遭兵败,自己又受了伤。这让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最后死了。
而在这之后,王安石也死了。
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是正确的呢?其实在我看来,他们两个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也有各自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王安石正确的地方是他想到了要变法,只有变法才能就大宋于危难之中。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如果大宋一直带着这些积攒的问题,再加上后面皇帝的昏庸,大宋只会灭亡的更快。
而司马光正确的地方则在于它的道理,他分析的新法的弊处很正确,这些都是真真切切会发生的,而司马光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他更加的懂得官员们的心理,他知道这些问题无法避免,我也很认同他的观点。
那么既然两个人都有正确的地方,而王安石的心法在表面上看也确实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并且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它的变化是以完全作为载体,也就是以皇帝的意见来变法,他利用皇帝的权利 把一切反对他的人,和新法不合理的地方,都赶到了脑袋外。他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依靠于皇帝。但是王权却是不稳定的,皇帝会改变看法,所以导致后期没有力量支持王安石的法,就最终失败。
而从这之后,大宋也就开始了它的悲剧。开始无限循环的党派之争,一会儿这个党派被逐出朝廷,而一会儿另外的党派得势,这个党派又被严重打击。这也导致宋朝的官员无法安心治国,大宋更加走向衰亡。
而有人说,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开始改革之后才开始衰落的,所以因为王安石北宋才灭亡。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太快,太过激进。而本来应该维持平衡的状态,让贵族的利益和皇室的利益平衡,大夫的利益也和皇权抗衡。虽然这样比较慢 ,但是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像王安石这样以皇权为载体,太脆弱,才导致了现在 。这是司马光的想法。而王安石则认为大宋不进则退,最后才落到了这样的后果。其实在我看来,大宋的灭亡并不是完全因为王安石,或者说他并不起直接作用,他不变法到最后大宋还是灭亡,而他变化也许会加速灭亡 也许会延缓灭亡,但是这只能算是一种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