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怎么开始,也早知道这一切终要结束,等到关上教室门,咚的一声后只剩走廊外雨声滴答,我的记忆,伴着我的茫然就在这样的小夜曲伴奏下落幕。
一切都蓄谋已久,却依旧突兀,静下来,想说什么却无从说起。低头督见语文书上的一篇,是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他说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只不过是寥寥几页。我现在回看这庞大的单调高中生涯,流传于记忆的,一筛再筛,所剩无几,却都是荟萃。
我常常有些后知后觉,就像今天本以为在人群中谈笑风生是无所挂念,却在走廊只剩最后一盏灯时听到雨声中回响的空荡,思绪才没止住,就此倾泻。
我记得初来乍到时的心高气傲,意欲一展身手。却不知是好高骛远,于是会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肯停笔。这便是痛苦与渴望的开始,直至今日。我会坐在环环围绕的题海里,看着刚刚用红笔打下的叉,突发感慨,十几年至今为止,我除了父母还是一无所有啊。而旁边会有人说不不不,你还有病嘛。哈哈一笑,剩我一人默默无语。
想起高一冬天里下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雪,冰天雪地里,我们沸腾着,肆无忌惮捏着雪球,整个校园都在展开一场短暂逃离。午后的草坪上都是凌乱的脚印与残雪,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会是青春最美的印记之一。在青春时节说青春,未免有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层楼终究误少年,但这一切的确是值得时刻回忆的,现在的我仍是拥有它,却也有无数人在失去青春的夜晚惶恐不安。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终将成为其中一员,所以需珍惜,需铭记。
想起高二高三的远行,几张车票,几处风景。想起南京那个夜晚,一行三人看书之余去吃夜宵。借着点压力的愤懑,抒发感慨,吃着烤鱼,喝茶论道,还有点文人雅士的意境。那是我少有的酣畅与洒脱,因此它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想起徐州站的月亮,北京站的大雨,夜夜不止的杀人游戏,曹文轩的签名,叶小沫的握手,王府井广场上的百米冲刺,路人奇异的眼光里,我们却仰天大笑,这是我少有的无所顾忌的时刻,于是它也烙在了脑海中。
我还亲眼目睹了校园东边的旷野逐渐涌出了层楼,大地在叮当的建筑轰鸣中震颤,我才知道我们被包围的事实。自此再也不见冬日雾霭中的朝阳似初披上婚纱的新娘; 自此再也不见蔓延的绿叶在五月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此冬晨满地白霜蒙上尘土; 自此,再也不想眺望这座围城,我会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我还知道了经历沉浮后终于在一次考试中站回高台时的心情,没有过分的欢欣鼓舞,反倒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我知道这三年我最懂得了坦然。遇到很多事与愿违,残缺不全。我揣测着未来还有更大的沉浮,努力无所回报。当我终于在车中委屈地泪流满面,义愤填膺或是捶胸顿足,父亲说,你要学会荣辱不惊。荣辱不惊,这个词本只存在于课本,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与我遥不可及,后来却成了支撑我坦然前进的动力,生活确实要我成为这样的人。上坡,那就不遮不掩,气定神闲地抬头; 滑倒,那也不需太多的辩解与尴尬,可将狼狈与拙劣就此示人。不惧失败不念荣耀,它可以让人在患得患失中解开枷锁,不在与初衷相违背的路口过多停留。举世非之不加沮,举世誉之不加劝,这需要勇气,这很难。只是,坦然让你知道脚尖的方向,你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你知道了要专一恪守,兴许你还悟出了些慎独的精彩。
我如今理解我曾经的悲痛也只是微不足道,再看稼轩这首词,有耳目一新之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大概成长便是如此,从故作苦痛到掩饰苦痛再到化解苦痛。这或许是每个追求者的必经之路。
尽管那晚的离别的确带点秋雨霏霏的感伤意蕴,但我不是迁客骚人,寄情不了山水,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我感而不伤,如果这三年我只上了一堂课,大概课的主题叫遗憾。我不想用后悔这个词眼,这太刺眼太苦大仇深,好像把过去一票否决。我只是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但没有,这就很遗憾,可我不会对自己后悔。遗憾是带着些落寞的希望,可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勇气,犯下多大的错,才会对自己后悔。
三年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这可称为财富。三年经历的起起落落,单调却频繁,暂且说它是积淀。我原本以为,我的高中在遗憾伴着我的茫然中就此结束,在最后一课,语文老师却稍稍解脱了我。她说遗憾是常事,没有遗憾,又如何诱使我们向前发展,诱使我们去期待、追求完美,我希望你们都不留遗憾,但我也希望你们不惧遗憾。我默了很久,咀嚼了很久。再看看四周,眼前这真是一场盛大的欢别,残缺又拙劣,却在逐求里昭示完美。
这真是一场盛大的欢别,所有人互道珍重,笑着离开,无牵无挂。我是高三最后一个离开的学生,看见走廊只剩一盏灯,直到这寂静无声的时刻,你才发现了真正的问题,你莫名想和椅子桌子讲台说再见,尽管他们无所谓再见你与否。你在阳台做最后的眺望,眺望一无所有的夜幕沉沉。你想留下点什么作为证明,却又什么都不愿留下。你终于说了句再见,教室门一声响,曾是满屋的欢笑就化成了窗台边滴答的雨声。
在这最后一刻,我也没有想出一个标题,我找不到有什么精简的话可以概括这三年的纷繁复杂。语文书又偶然翻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那最后一句: 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仿佛又一次见到时光似电影一幕幕拉过,亭亭如盖再空空如也。不甚恰当,暂且一用。
回忆或许已亭亭如盖,学识积淀或许也已亭亭如盖。我更觉得这三年的经历,是千万句言传都教不会的成长,现也已亭亭如盖。
也好,前路难测,不惧遗憾,愿你我皆似枇杷,都会亭亭如盖。
2017.6.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