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1]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1]期月:一周年。
宋·朱熹:“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又注:“《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政事,一年差不多见成效,三年便会有成就。”
【解读】
“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见成效。”这是孔子自信的表现,也说明他对“仁政”抱有极大的信心。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有君主能够任用我,我会先减轻人民的赋税劳役,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然后再制定一定的礼制,以此来教导人民,这样国家一年就会有起色,三年后国家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然而,这一切永远都只是假设。这真是圣人的最大遗憾啊!
子曰:“善人[1]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1]善人:指君子阶层中具有儒家美德的人。
宋·程颢、程颐:“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
宋·朱熹:“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便可以去掉残暴,免除刑戮。’这话说得确实对呀!”
【解读】
孔子十分认同“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够去除残暴,免除刑戮了”这个观点,并且时常以此鼓励学生们,希望他们心怀仁德,有朝一日能出仕为官的话,一定要努力推行仁政。敦厚善良成为一种民风,重刑杀戮这样的酷刑也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实行仁政以净化民风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这就需要执政者有恒心,有耐心,自始至终将“仁政”实行到底。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1]而后仁。”
【注释】
[1]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
宋·程颢、程颐:“周自文武至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又注:“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称王的人兴起,一定经过三十年之后才实行仁政。”
【解读】
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的,我们称之为“仁道”;以武力暴力来治理国家的,我们称之为“霸道”。孔子所说的王者,就是“仁道”的意思。大家都要努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如果将来有机会出仕为官,也要一代代地传承仁政思想,树立起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都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