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有智慧的教育
读《教育与永恒》有感
曾经亲临李政涛教授的讲堂,听他的讲座,他是一位非常谦虚好学并且专心做学问的人,听完他的讲座,马上被他广博的知识所折服。学校给每人发了一本他写的书《教育与永恒》,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小巧玲珑,蓝色的封面,看上去像大海一样舒服。这本书是李政涛教授向周国平先生的致敬之作,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情感、对教育的追问。书里的内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语言短小精悍。这本书一共十八章,内容很广泛,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而作者对每一种教育形式的论述均直击重点,引人深思。每一点都值得读者深入探究。李政涛教授自谦地说:“如果把这些吉光片羽式的感悟视为‘格言’、‘箴言’,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拔高或高看,对我而言,是一种自大或自恋。”

书里都是李政涛教授在教育行走的自身感悟,以浸润着情感和理性的文字探寻教育和永恒的关系。我在看《教育与永恒》这本书时,拿着笔在书上密密麻麻地画、圈、批注,感觉书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珍宝,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啊,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的经典灯塔,恨不得把这一整本的书都抄下来。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是第四章《时间中的教育》。时间具有教育性,时间是有智慧的教育。
我们都很熟悉歌星罗大佑唱的《童年》,其中歌词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孩子的耳朵已经在听知了叫,心已经跑到了秋千上落着蝴蝶的操场上,身体已经走进了欢乐的游戏里,可是我们的老师还在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嘎嘎地写个不停。这句话可以看出孩子对下课的盼望,对无拘无束的游戏的向往。老师拖堂是好意的,本来想再讲一些知识,看来是都在做无用功了,既然是无用功,何必要做呢。就像李政涛教授在书中所言:拖堂,表面上只是教学时间的拖延,实质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和漠视。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每个老师都拖堂过,还有的老师经常拖堂,拖堂甚至已经成了习惯,可是拖堂并没有什么益处啊,何必要拖堂呢,看来拖堂是在要不得啊!
教育时间设计中最大的弊端是满。校长忙着落实上级的各种施令,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教师天天忙着备课、讲课、给学生补课、和家长沟通,开各种会,交各种资料……学生忙着上课、写作业、去上各种班。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周末就更忙了,两天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地送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大家的时间被侵占得满满的,似乎都没有了自己自由的时间,都像一台不停旋转的机器。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其实时间蕴含着智慧,工作生活节奏的快与慢,时间安排的是否恰当都需要来精心设计和计划。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时间提前合理规划,课堂上精讲精练,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要高效率,向课堂35分钟要效益。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就不用补课,不用报各种课外班,让童年是自然的、快乐的,而不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家长周末完全可以坐在家里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娱乐,完全不用去凑“剧场效应”的热闹。
李政涛教授在书中还说到:教育时间的设计者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要把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渗透、转化于教育时间的安排与设计之中。时间内置着思维方式,不可取的“点状思维”“割裂思维”,而要力推“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
教育的时间逻辑首先是需求逻辑向师生的生命成长要尊重、要个性、要活力、要权利、最根本的是索要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时间的范式,要求时间安排,不能违背天地自然之道人的生命成长之道,不会让学生进入晚睡晚起的时间模式,总要有一些教育过程必须遵守的内在时间逻辑和外线的时间规范,教育时间的变式要求,同一种时间范式,因地因效应,原因是因活动而有所变化,范式加变式的教育时间安排或许能够让矛盾化解,争议纾解。
时间是有智慧的教育,智慧里蕴含了时间的智慧,让我们都做有智慧的时间教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