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魅力

作者: 暗香疏影手笔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17:55 被阅读81次

    请认真阅读部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女娲造人》一文,并围绕下列话题展开研修:

    1.根据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女娲造人》一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想象”。请结合课文说一说可以从哪几个层面教想象?

    2.想象不是越丰富越好,也不是越离奇越好,教学“想象”的基本落脚点在哪里?请以《女娲造人》为例加以说明。

    3.《女娲造人》虽然是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改编的,但是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显然是有差异的。请联系文本具体说一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绳)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风俗通》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想象?什么又是神话?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那我们知道的神话有哪些呢?《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仓颉造字》、《后羿射日》、《河伯娶妇》、《搜神记》、《封神榜》、《西游记》、《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仙配》、《白蛇传》、《聊斋志异》、《济公传》、《镜花缘》、《心灯》、《昆仑之歌》、《愚公移山》、《女娲造人》《七仙女》等。

    神话大致分三个类型: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尤为重要。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古代先民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通过复述故事来教学生想象,余春霞老师曾经设计过这样的环节:

    比较阅读,整体感知。

    (一)学生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比较异同。

    (二)学生与作者对话。

    1.出示作者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给作者回应,并通过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来说理由。

    提示: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想象: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已有的生活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和变形,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新形象、新世界的思维方式。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形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人类奥秘的愿望。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八仙过海、天仙配等都是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神话故事。

    2.想象不是越丰富越好,也不是越离奇越好,教学“想象”的基本落脚点在哪里?请以《女娲造人》为例加以说明。

    神话寓言童话都是注重想象的叙事性文体,对于七年级来讲,我觉得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然后根据文体特征训练想象,比如神话应侧重在远古时期先民对什么展开了想象,展开了怎样的想象,通过想象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在这个大致框架里,我们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比如《风俗通》和袁珂的《女娲造人》,比较共性和不同之处,体会袁珂先生怎样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情节、丰满形象的,进而可以让学生进行情节再造,比如也想象女娲造人的理由和方法,体会想象力的高下。我们甚至也可以对比中西方人类诞生的神话,体会中西神话的各自特点。

    想象当然不是越丰富越好,越离奇越好,要落脚在现实世界,以事实为基础。

    神话中的想象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合情合理前提下的大胆上,即为表现一个怎样主题下的故事来进行情节想象、人物塑造等。无论怎么展开想象,总不能脱离主题。而且想象的展开要合乎逻辑,不能天马行空,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袁珂先生的这一篇神话就围绕着人类诞生后地球开始充满生机活力,人类生命得以绵延来展开的,因而塑造了一个勤劳、智慧、富有母性光辉的女娲形象,同时又把她当做神来刻画其力大无比的形象。

    作者袁珂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

    以上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互“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赋予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勇敢、智慧与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3.《女娲造人》虽然是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改编的,但是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显然是有差异的。请联系文本具体说一说。

    首先,袁珂的改写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其次,袁珂的改写,丰富了女娲的形象,在袁珂笔下女娲不仅具有神通广大的神性。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再次袁珂的改写,更改或删改的内容有:将“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改为“用枯藤伸入泥潭里,搅浑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来造人。将“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删减。前者将“绳”改为“枯藤”。更多考虑的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因而更真实更自然,后者直接被删除,是因为作者认为这“显然是阶级社会划分阶级以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了浓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观念以后打上去的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因此在改编时舍弃了这部分内容。

    《风俗通》重在概括性记叙,似乎也不分详略,目的似乎是说清楚故事就行。而袁珂的《女娲造人》则是详略分明,既有记叙,更有描写,还有情节的补充,目的是塑造更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对这一形象的鲜明情感。《风俗通》里的这篇像一幅轮廓朦胧的铅笔画,《女娲造人》则像涂抹了色彩的水彩画。

    其实想象的话题随处皆见,期待我们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语文的世界。

    青春语文 选择很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象的魅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ec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