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读《传习录》第十二天-答顾东桥书(2)

读《传习录》第十二天-答顾东桥书(2)

作者: 沐一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13:58 被阅读27次

六、即物穷理:意思是通过接触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道理。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是即物穷理,心与理为二,你自己的心即理“心与理一也”截然不同。并且认为朱熹晚年改变了观点,虽然后世非议,可是一来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不能认为后人非议就认王阳明的观点错误。二来不排除王阳明只是引用朱熹的某些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朱熹早年。的观点。对朱而言一己之矛攻己之盾,对王而言,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阳明的学说早年受宋儒理学的影响,既知道宋儒理学的不是之处,也知道他们的可取之处。

七、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本篇文章论述了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道理,从友人的“学问思辨穷天下自理”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剖析。这种提法有三个漏洞:其一、只提学问思辨穷天下理而未提实践,言下之意,学问思辨只是学习,不是实践,则知行分开。学问思辨是学习的方法,其学习本身即实践活动。作者通过列举学孝、学射击、学书法来说明道理,并得出结论“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也”。即知行合一不可分开。其二、提学问思辨穷天下理,言下之意是学问思辨后再穷天下之理,即先知后行,学习达到了穷天理的地步,却没有实践,有这样的道理吗?是故,知不行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即知行并进,不分先后。其三、提学问思辨穷天下之理,即心外求理,理在心外,求天下之理,一定要在自己的内心求,致良知,并且以治眼病吃药举例,说明求理须在在自己内心良知上精细体察天理,而不是舍弃自身向外追求病好(天理)。结论是吾性自足,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

八、致良知穷天理:心乃是一身之主,而心的虚灵明觉,就是所谓固有的良知,良知顺应感受而触动就叫意。有知,然后有意,无知也就无意了。意要作用必定有相应之物,有这种意就这种物,没有这种意也就没有这种物了。穷理包含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而说格物,就一定要提出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功夫才齐具和严密。

致良知学问,并不排斥穷天理。认为致良知而排斥穷天理只是某些人的误解,无论什么人,只要能恢复本性,精察天理,自然可以明理,治理天下。至于静坐至于虚无,抛弃人伦,不穷天理的,本身就是佛老,而非成圣的学者。心即理,意念指向即万物,用于物即事,穷天理就要格物,就要知行合一,而不能知行分开,先知后行,条思缕析,皆从致良知学问来,疑问多,只能说学的不精,天理不明而已。

相关文章

  • 读《传习录》第十二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二天。 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

  •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今日开始学习《传习录》第二部分的《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

  • 读《传习录》第十三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三天。 先生回复冬温夏清之格物、致知。冬温夏清为“物”;对于冬...

  • 读《传习录》第十二天-答顾东桥书(2)

    六、即物穷理:意思是通过接触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道理。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是即物穷理,心与理为二,你自己的心即理“心与...

  • 读《传习录》第十一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一天。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

  • 《答顾东桥书》2

    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人之一心。 心与理的关...

  • 人生发布会第五天

    早起 早起读国学经典《传习录》,中篇第五章答顾东桥书。 6:00在高能要事群读完了最后两章。至此书全部读完了。之前...

  • 《传习录》学习第十二天(答顾东桥书2)

    今天学习了《答顾东桥书》的6——8节 下面内容只是学习笔记,不是感悟、心得。 第6节: 王...

  • 《传习录》摘抄: 答顾东桥书(2)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

  • 读《传习录》第十四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四天。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第十二天-答顾东桥书(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ej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