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278/bb56ad9b711b1e2c.jpg)
为什么完美主义是一种幻觉
以前读书有个习惯,只要拿了一本书就一定坚持读完,即使这本书看到一半不好看,也会把它看完,好像不看完,自己就会失去什么。我相信,生活里这样的朋友不在少数。
我几乎不怎么看电视剧,电视剧太长,里面难免有啰嗦冗长之处,去年火了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刚开始几集还很好看,越是看到后面,越觉得拖沓,每次看到拖沓的地方想快进,又怕错过了什么。这个过程异常煎熬。
《格式塔心理学》上说,人具有追求完整性的本能冲动,心理学上的术语叫做:完形冲动。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火了一个笑话,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乱打不影响人的读阅。
当你读完上面一句话才发现,上面的汉字的顺序完全是紊乱的,却并不妨碍你读完并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在你读完之后,还不一定发现,在你阅读时,你的大脑会自动“补充完整”,而这个“补充完整”几乎是人的本能。
我们常常看电影,电影拍摄的核心技术是“蒙太奇”,分别拍摄不同的场景视频,本来不同的场景视频没有必然的关系,可是通过剪辑,投射在大银幕上时,观影人就可以感知到完整的电影故事。电影的蒙太奇技术就是运用了人类本能的“完形冲动”。还记得漫威电影开头的时候,都会有个画面,纸张上有不同的人物画面和动作,镜头里不断翻阅那些纸张,纸张上的人物好像活了起来,连贯成了动作,我想,那就是电影最初的由来吧。
小时候看国画,书本里称赞齐白石大师的画,我那时年幼,左看右看,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其中的妙处和美感,白白的宣纸上只有一只蜜蜂和一颗南瓜,抑或是一群虾,其他的地方全是空白,齐白石大师的画都是如此,空白的地方多余画画的地方,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那叫“留白”,才慢慢懂得,人的美感并不是天生的,只有你经历多、见识多、有了欣赏力,当你看到宣纸上的简单的构图时,就会联想出一个美妙的画面,要想抵达艺术的美感,首先得自己有美的感受力,心里先有美,一张伟大的艺术是作者和观者共同完成的。艺术的审美就是利用了人类的“完形冲动”
大家听音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用到“完形冲动”,念高中时喜欢听周杰伦歌,他的很多歌有个特点就是中间会有停顿,比如《双节棍》,想想,为什么音乐高潮的时候,突然来个停顿呢,这就是在利用人的“完形冲动”。当音乐停顿的那一刹那,前面的音乐对你的内心的激荡还在持续着,停顿期间,音乐并没有结束,而是给听着留了一个短暂的空白,让你不自觉调动自己的情绪、经历、感受来弥补和契合这个音乐的节奏,这时音乐对你的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一段完整的音乐是有限的,只有停顿的音乐,才给听着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到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说,有些领导讲话很含蓄,下属听了就会“多想”,多想就是在弥补领导讲话的“完形”、《论语》上写满了具体的条条框框,《道德经》却是往往话说一半,强调无为之道,境界就高出《论语》。 《金刚经》区区五千字,却引来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思考和修行,利用的也是人的完形冲动。
人的完形冲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人本能喜欢完整性,对于不完整的事物会自觉的本能的补充完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的模样,而是我们和世界共同协助搭建起来的。世界也是一副国画。
相对于完整,对立面就是缺。缺是缺口,是不完整,是紊乱,是零碎,我们的世界本身是完整的,也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是客观世界,不完整的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器官和能力有限,不可能认知到世界全貌,我们常常误以为看到了世界本真全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弥补”完成的,是“完形冲动”的本能驱使下下意识的假性完整。
可是我们常以为自己感知的事物就完整的本身,完整代表着什么,完整是封闭,是结束,是整体凝结一团,是拒绝了一起的可能性。你看一本书,觉得这书很好,好就是一种完整,因为好,你不在去思考,停留在“好”这个点戛然而止,好是结束,是停止。相反,你看到一本书写的好,会批判性找出其中有哪些瑕疵抑或有待商榷的地方,这就是打开了“好”的缺口,是探索,是前进,这也是学习的开始。一切的学习就是由“缺”开始的,认知的提升首先是求缺,唯有从缺中才能不断抵达世界的真像,这个真像就是世界真实的完整性。
我们在学校里念书,我们要老师上课又布置作业,课本是一个假性完整,上课和课后延伸就是求缺的过程,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词“完美主义”。由此看来,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一场幻觉。
完形冲动是一种本能,求缺才是一种能力。
网友评论